撰文/郑兵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医生,我觉得我自闭了。”“医生,我觉得我是自闭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因为很多人可能容易混淆它们。在公众讨论心理健康问题时,“自闭症”和“抑郁症”这两个词常被提及,虽然都属于精神健康领域,但它们却常被误解为相似的疾病。有人误以为自闭症是“内向到极致”,也有人认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实际上,这两种疾病在症状、病因和治疗方式完全不同。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症状方面,自闭症主要涉及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行为。而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可能在任何年龄发作。而抑郁症则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丧失。
定义与核心特征1.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叫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3岁前)显现。它的核心症状包括:
(1)社交沟通障碍:难以理解他人的表情、语气或社交规则,可能缺乏眼神交流或共情能力。早期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经常2岁甚至3岁了不说话来就诊,不会叫爸爸妈妈,表现为“五不”(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为主要表现)。部分儿童有语言,但是语音、语调、语速、语用等方面出现与同龄儿童有较大差异。
(2)重复刻板行为:如重复的手部动作,如:“蝴蝶手”、重复排列物品、坚持固定作息、对某些话题或感官刺激(如声音、触觉)异常敏感。
(3)兴趣狭窄:可能对特定领域(如数字、地图、绘画、广告语、天气预报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但对其他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即使入学后也经常严重偏科。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患者的能力差异很大,有些人需要终身照护,而有些人可能在特定领域展现天赋,但社交障碍普遍存在。
2.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核心特征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丧失,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四项:睡眠紊乱(失眠或嗜睡);食欲或体重显著变化;疲劳、精力减退;自责、无价值感;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反复出现自杀念头。
抑郁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通常由压力事件遗传或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诱发,症状呈阶段性发作。
病因与发病机制自闭症: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如基因突变)和孕期环境(如感染、药物暴露)密切相关。脑成像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的大脑连接模式与常人不同,尤其在社交相关区域。
抑郁症:病因更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应激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和神经生化异常。例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失败。
三、治疗方式:量身定制的干预策略
1.自闭症干预方法
(1)早期行为疗法:如ABA(应用行为分析)帮助改善社交和语言能力。
(2)特殊教育支持:根据个体需求设计结构化学习计划。
(3)感觉统合训练:缓解对声音、触觉等感觉的过度敏感或低敏。
目前尚无治愈药物,但可针对共病(如多动症)对症治疗。
2.抑郁症治疗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
(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如SSRIS)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症状。
(3)物理疗法:如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难治性病例。
(4)生活方式调整(如运动、社交支持)也是重要辅助手段。
四、为何容易混淆?关注共病与误解
尽管自闭症和抑郁症本质不同,但两者可能共存。自闭症患者因社交挫败或孤立,可能继发抑郁情绪。抑郁症患者因社交退缩,可能被误认为“自闭”。此外,自闭症≠“天才”或“反社会”,多数患者需要理解而非标签化。抑郁症≠“脆弱”或“矫情”:它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关键是要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提高患儿的智力及社交能力,提高生存技能训练,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
五、中医方面对于孤独症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没有孤独症的记载,但有“童昏”“语迟”“清狂”“无慧”等范畴,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心窍不通、痰瘀阻滞、脾胃虚弱等有关,中医方面有针灸、推拿按摩、贴压耳穴等外治法,也可使用填精益髓、益智开窍、健脾益气、化痰通络等中药治疗。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