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颜志豪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根管治疗一直是治疗牙髓疾病的“终极手段”。只要牙齿深度龋坏、出现剧烈疼痛,很多医生和患者几乎都会下意识地选择“杀神经”,通过根管治疗来保留牙齿的外形结构。但随着材料科学和牙髓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留牙髓活力对于牙齿长期健康至关重要。活髓保存技术作为一种更温和、强调生理功能保留的治疗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牙体牙髓治疗的理念。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活髓保存的科学原理、适应证、临床方法及其与根管治疗的关键差异,帮助大家从全新角度认识“如何真正保住一颗活着的牙”。
一、为什么“杀神经”并非最理想的选择
根管治疗的本质是清除牙髓组织、消毒根管并用填充材料密封,从而阻止感染向根尖或周围组织蔓延。这种方法确实挽救了大量患牙,让很多人得以避免拔牙。但根管治疗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失去牙髓的牙齿抗应力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牙折。其次,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由于缺乏神经感知能力,容易对外界刺激“无感”,若再次发生感染往往难以及时察觉。此外,根管治疗本身对医生技术、器械及操作环境要求极高,治疗失败的风险始终存在。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出现根尖周炎、持续疼痛甚至牙齿断裂等严重后果。因此,越来越多口腔专业人士开始反思:是否有可能在牙髓尚有部分活性时,通过更生物学化的方式保留其功能?这正是活髓保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出发点。
二、活髓保存技术:维护“牙齿生命力”的新路径
活髓保存是一种在牙髓尚未完全坏死的前提下,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与微创技术,保留部分或全部牙髓组织的治疗方式。它的核心目标不是替代牙髓,而是激发其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从而保留牙齿的天然结构与生理功能。根据牙髓暴露程度及炎症范围不同,活髓保存包括间接盖髓术、直接盖髓术、部分牙髓切除术等多种形式。间接盖髓术适用于深龋但未露髓的情况,清除大部分感染龋坏后在保留牙本质层的基础上进行封闭,刺激牙髓修复;而直接盖髓术和部分牙髓切除术则适用于小范围暴露或局限性牙髓炎的病例,去除表浅感染区域后保留健康牙髓组织,再通过高生物活性材料覆盖,诱导牙本质桥形成。与根管治疗相比,这种方式操作更为微创,治疗周期更短,且能显著降低牙折、继发感染的风险。
三、哪些情况适合选择活髓保存而非根管治疗
活髓保存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牙,其适应证和成功率高度依赖于对牙髓状态的正确判断。一般来说,以下几类患者较适合尝试活髓保存:第一,牙髓尚处于可逆性炎症阶段,表现为刺激痛而无剧烈自发性疼痛;第二,牙体缺损虽深,但暴露面积较小且出血可控;第三,患牙无根尖周病变表现,X线片显示根尖无明显稀疏阴影;第四,牙齿对冷热刺激反应正常或轻度敏感;第五,患者年龄较轻,牙髓修复与免疫能力较强,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恒牙阶段。这些条件说明牙髓仍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只要去除局部感染源并给予合理的封闭保护,就有望实现自我修复和长期存活。因此,活髓保存的前提是精准评估与科学操作,一旦判断失误或术中污染,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最终仍需进行根管治疗。
四、新材料与新技术助力活髓保存走向成熟
活髓保存之所以能成为临床的可行选项,离不开现代口腔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早期由于封闭材料刺激性大、抗渗性差,盖髓术的成功率普遍偏低,很多医生对此心存顾虑。而如今,新一代生物活性材料如MTA(矿物三氧化物骨泥)、Biodentine、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极大提升了治疗稳定性。MTA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诱导硬组织形成能力,不仅能有效覆盖暴露牙髓,还可促进牙本质桥形成,减少术后敏感与继发感染。Biodentine则兼具流动性与机械强度,在临床上更易操作且适用于更多部位。同时,现代牙科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操作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使暴露牙髓的处理更加细致、出血控制更有效。此外,橡皮障的规范使用大幅减少了术中交叉感染的机会,为活髓保存提供了无菌操作保障。伴随牙髓再生研究的深入,未来甚至有望通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手段,实现牙髓功能的完整重建,从根本上解决“神经坏死就要抽掉”的问题。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