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榕
情绪与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深远影响。了解它们的危害,学会科学管理情绪和压力,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一步。
一、情绪与压力对心血管的直接影响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愤怒、焦虑或悲伤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速,血压急剧升高,血管收缩。短期的应激反应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帮助我们应对突发危险,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心血管系统就会不堪重负。
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让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久而久之,血管内膜受损。受损的血管内膜就像出现裂痕的水管,容易使胆固醇、血小板等物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腔变窄,影响血液流动,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愤怒、焦虑等强烈情绪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情绪波动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使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出现紊乱。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悸、头晕,甚至引发猝死。研究表明,在情绪剧烈波动后的短时间内,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二、情绪与压力的间接危害
情绪和压力不仅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影响生活方式间接损害心血管健康。当人们处于压力之下时,往往会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用吸烟、酗酒来缓解压力,这些行为本身就对心血管有极大危害。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酒精则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同时,压力还可能导致饮食不规律。很多人在压力大时会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血糖升高。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速疾病的发展。此外,压力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多梦等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使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紊乱,血压波动,心脏得不到充分休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不同情绪对心血管的具体影响
焦虑和抑郁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负面情绪,它们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长期焦虑的人,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脏始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引发高血压和冠心病。而抑郁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身体的抗炎能力,使血管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且抑郁症状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越差。
愤怒也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当人愤怒时,血压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愤怒可能成为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导火索。即使是健康人,长期频繁的愤怒情绪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累积性损伤。
四、如何管理情绪与压力,守护心血管健康
既然情绪和压力对心血管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感到压力和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增强心肺功能;冥想和深呼吸则有助于平静思绪,减轻焦虑。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的损害。此外,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压力。
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帮助我们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情绪健康,为心血管系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单位:河北省大名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