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帅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病,其急性发作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秋冬季节因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及室内通风减少,患者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易引发细菌、病毒感染。数据显示,我国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冬季急性发作率较夏季升高3~5倍,住院风险增加2.1倍。本文系统阐述秋冬季节防护的核心策略,涵盖环境控制、生活习惯调整、药物管理等多维度措施,帮助患者安全度过高发季节。
一、环境管理与空气质量控制
1.1 室内环境优化
温湿度调控:维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40%~60%,使用带湿度显示的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损伤呼吸道黏膜。
通风策略: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外界气温较高时段,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
空气净化:配置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重点过滤PM2.5、花粉及尘螨,建议滤网更换周期不超过3个月。
1.2 室外防护措施
口罩选择:室外温度低于10℃时佩戴N95口罩,兼顾保暖与过滤效率;温度5℃以下加戴围巾保护颈部。
避开污染时段:减少清晨(5~8点)外出,此时地面温度低易形成逆温层,污染物积聚;雾霾天避免户外活动。
运动场所选择:优先选择室内场馆进行适度运动(如八段锦、瑜伽),若需户外活动应避开交通高峰期及施工区域。
二、呼吸道保护与免疫调节
2.1 黏膜屏障维护
主动湿润:每日饮用温水1500~2000ml,分次小口慢饮;晨起及睡前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清洁湿润鼻腔。
避免刺激: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减少辛辣、过冷食物摄入,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并佩戴口罩。
2.2 免疫功能强化
疫苗接种:秋季(9~11月)完成流感疫苗接种,高龄或合并COPD患者建议同步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
营养支持: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类1个、奶制品300ml、豆制品100g),补充维生素C(新鲜蔬果≥500g/日)、锌(牡蛎、坚果)。
适度锻炼: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次30分钟,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为宜。
三、病情监测与急性发作预警
3.1 症状观察要点
咳嗽性质:关注咳嗽频率、时间(夜间加重提示气道高反应性),痰液颜色变化(黄绿色脓痰提示细菌感染)。
体征监测:每日测量体温2次(晨起、晚睡前),使用指脉氧仪监测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
3.2 预警信号识别
早期信号:出现咽部发痒、轻微鼻塞、活动后气短加重等前驱症状时,立即启动干预措施。
紧急就医指征:痰量突然增多(每日超过100ml)、发热(体温≥38.5℃持续48小时)、血氧饱和度<93%、意识模糊或嗜睡。
四、药物管理与治疗依从性
4.1 预防性用药方案
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规律使用噻托溴铵粉雾剂(每日1次),改善气流受限,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黏液溶解剂: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片(600mg/日)或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降低痰液黏稠度。
免疫调节剂:反复感染者可考虑使用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连续服用10个月,每月连续10日)。
4.2 急性发作期处理
抗生素使用:出现脓性痰且白细胞>10×10⁹/L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左氧氟沙星,疗程5~7日。
雾化治疗:家庭备有压缩雾化器,急性期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mg/次)联合特布他林溶液(5mg/次),每日2次。
氧疗管理:静息血氧<93%时启动长期家庭氧疗,流量1~2L/min,避免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驱动。
五、心理调适与社交支持
慢性支气管炎秋冬防护心理干预:通过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缓解焦虑,记录疾病日记增强掌控感。家属培训拍背排痰及呼吸机操作,病友组织经验分享与线上讲座参与,构建互助网络。
六、结语
慢性支气管炎秋冬防护需构建“环境-免疫-监测-治疗-心理”五位一体的体系,患者主动适应季节变化,通过精准环境调控、科学免疫增强、规范药物使用及心理支持,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风险。研究显示,严格执行综合防护方案可使冬季住院率下降58%,生活质量评分提升32%,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安全度过高发季节。
(单位:阜平县城南庄中心卫生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