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远慧
很多人一听“血糖高”,就立刻联想到糖尿病,甚至陷入紧张和焦虑。可事实上,血糖升高≠糖尿病。本文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带你认识高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真正关系,厘清常见误区,帮助你正确判断、科学应对血糖变化。只有了解清楚这3个关键点,才能避免“谈糖色变”。
一、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先弄清“暂时性高血糖”与“持续性高血糖”的区别
许多人在体检中看到“血糖偏高”的字眼,便立刻联想到糖尿病,甚至陷入恐慌。但事实上,血糖升高并不等于就是糖尿病。人体的血糖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时只是短时间内的升高,并不意味着身体出了大问题。
首先,要了解“暂时性高血糖”的概念。这种情况常见于紧张、焦虑、剧烈运动、发烧、疼痛或进食高糖、高碳水食物后。比如在刚吃完一顿甜食丰富的饭菜后测血糖,数值自然会升高;又或者因为检测当天过于紧张,导致体内应激激素上升,引起血糖暂时升高。此类情况通常不会持续,血糖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相比之下,“持续性高血糖”则更值得关注。如果在多次检测中,空腹血糖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餐后血糖也异常,且伴随口渴、尿多、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就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的表现。这时候,单靠一次血糖值是无法确诊的,需通过系统的血糖监测和医生判断,综合评估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
因此,仅凭一次血糖偏高,并不能说明患上糖尿病。关键在于区分一过性的短暂波动,还是长期异常的持续状态。只有科学地理解血糖变化的本质,才能避免误判和不必要的恐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真正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二、判断是否为糖尿病,这3项医学指标必须看清
要科学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仅靠一次随机血糖检测远远不够。医学上主要依据三项关键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三项指标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评估人体的血糖控制状况,是临床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首先是空腹血糖。顾名思义,就是在禁食8小时以上后所测得的血糖值,是最基础的筛查手段之一。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低于6.1毫摩尔/升(mmol/L)。若连续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就有较大可能为糖尿病。但如果处于6.1~6.9 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也就是常说的糖尿病前期,此阶段应引起警惕并加强干预。
第二项是餐后2小时血糖,即进食后2小时内测得的血糖水平。这一项反映身体应对餐后血糖波动的能力。健康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 mmol/L;若达到或超过11.1 mmol/L,结合相关症状(如多饮、多尿、消瘦),便可高度怀疑为糖尿病。处于7.8~11.0 mmol/L之间,则为“糖耐量异常”,同样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第三项则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反映近2至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一个指标,更适合长期评估和慢性病管理。正常范围一般低于6.0%;6.0%至6.4%属于血糖偏高,超过6.5%即可初步判断为糖尿病,需结合其他检测进一步确认。由于其不易受短期饮食和情绪影响,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参考价值,是国际上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判断是否患糖尿病并非一项血糖高低就能决定,而是要综合上述三项指标,结合症状表现和医生判断。若有家族史或存在肥胖、久坐、饮食不节等高风险因素,应定期检测这三项指标,做到早发现、早管理,把握健康主动权。
结语
血糖升高并不等于糖尿病,关键在于辨别暂时性波动还是持续性异常,并结合科学指标进行判断。通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三项检查,能更全面了解自身血糖状况。我们要摒弃“血糖高就是糖尿病”的误解,学会科学看待体检结果,做到早预防、早干预。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单位:都江堰市龙池镇虹口卫生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