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蓝艳
在糖尿病人群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明明饮食控制得不错,药物也按时服用了,血糖却依然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时早餐后血糖猛升,中午又突然降低,甚至夜间出现低血糖,空腹血糖又莫名升高。血糖波动大,不仅让人身心俱疲,还会加速并发症的进展及加重。背后的原因除了饮食、运动、药物等常见因素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点——“胰岛素时差”。
胰岛素如何控制血糖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等作用,降低血糖。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分为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持续分泌,维持空腹血糖稳定,餐时胰岛素进食后短时间内大量分泌,以控制餐后血糖。但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受损,尤其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晚期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明显下降或完全缺失,只能依赖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控制血糖。然而,外源胰岛素的起效和持续时间固定,无法灵活匹配血糖变化,从而产生“胰岛素时差”,导致血糖控制失衡。
“时差”从哪里来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匹配:速效胰岛素注射后10~15分钟才能起效。但有些患者由于怕忘记或者时间安排问题,常常是吃完饭才打针,此时血糖已经明显升高,但胰岛素尚未起效,形成“后知后觉”的控制滞后。等到胰岛素终于起效,餐后血糖已经开始下降,药物继续发挥作用,引发低血糖。
不同种类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有些人使用长效胰岛素来维持基础血糖,但如果注射时间不规律,或剂量与基础代谢不匹配,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清晨高血糖等情况。中效胰岛素的峰值出现在注射后4到8小时,如果使用时间安排不合理,可能在非进食时间段内出现作用高峰,反而打破了血糖平衡。
个体差异的影响:每个人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敏感性不同,皮下注射后起效时间也存在波动。有的人脂肪层较厚,吸收慢,起效延后;有的人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使得局部组织硬化,药物吸收受阻。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到岗时间”,导致“赶不上班”的现象发生。
“胰岛素时差”带来的血糖波动危害
长期存在的“胰岛素时差”,会使血糖失控,忽高忽低,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意识障碍、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而持续的高血糖则提高了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频繁的血糖波动还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心理负担,产生挫败感,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化解“时差危机”
合理选择胰岛素类型: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类型的胰岛素,包括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周制剂)、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以及双胰岛素类似物。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精准安排用药时间:根据药物的起效时间合理安排注射时间。如使用速效胰岛素的患者,应在进餐前15分钟左右注射。基础胰岛素则应保持每天同一时间段注射。必要时可结合动态血糖监测观察药效曲线,微调注射时间。
优化生活方式配合用药:定时定量进餐、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和空腹剧烈运动,有助于减轻血糖波动。同时,监测血糖不仅要关注空腹和餐后两点,更应关注血糖变化趋势,尤其是夜间与清晨时段的波动。
避免注射部位问题:胰岛素注射应轮换部位,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注射造成硬结,影响药物吸收。每次注射前注意检查皮肤状态,避免局部组织受损。
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很多“时差”问题源于患者对胰岛素药性和用药频次缺乏了解,定期接受糖尿病教育,学习正确的胰岛素管理方法,是长期稳定控糖的基础。
血糖管理不是简单的“吃药降糖”或“少吃多动”,更是一个精准调控的过程。胰岛素作为最直接的降糖药物,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剂量是否足够,更取决于作用时间是否与血糖变化匹配。面对“胰岛素时差”,我们既要了解其成因,也要掌握化解之道。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控糖策略,配合科学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走出血糖忽高忽低的困局,让糖尿病管理进入一个更高效、更精准的时代。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