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亚平
中药贴敷通过穴位刺激与药物渗透治疗小儿腹泻,需辨证选穴(如神阙、足三里),注意皮肤保护(清洁、时间控制、固定方式),并预防过敏感染,为临床及家庭护理提供科学指导。
一、穴位选择原则
1.辨证选穴为核心
1.1寒湿泻
症状: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轻、肠鸣腹痛。穴位:神阙(脐中)、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析:神阙为先天之本源,温补脾肾阳气;脾俞、大肠俞健脾利湿、固摄止泻。
1.2湿热泻
症状:大便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发热口渴。穴位:天枢(脐旁2寸)、上巨虚(犊鼻下6寸)、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凹陷处)。解析:天枢为大肠募穴,通调肠腑;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清利湿热;阴陵泉健脾利湿。
1.3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食后作泻、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穴位:中脘(脐上4寸)、足三里(犊鼻下3寸)、脾俞。解析:中脘为腑会,健脾和胃;足三里补益后天之本;脾俞增强运化功能。
2.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结合
局部穴位:如神阙、天枢,直接作用于病灶区域,促进药物吸收。
远端穴位:如足三里、脾俞,通过经络传导调节整体功能。
3.年龄适配性
婴幼儿:优先选择神阙、中脘等腹部穴位,操作便捷且依从性高。
学龄前儿童:可增加四肢穴位如足三里,需注意固定防脱落。
二、皮肤保护要点
1.贴敷前评估
皮肤状态检查:观察贴敷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红肿、皮疹、破损。询问过敏史,对胶布、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干燥后涂抹薄层皮肤保护剂(如二甲硅油乳膏),减少药物刺激。
2.贴敷中监护
时间控制:婴幼儿2~4小时/次,每日1次。学龄前儿童4~6小时/次,每日1次。避免长时间贴敷导致皮肤浸渍。温度管理:冬季使用前可用手温预热膏药,避免低温刺激。夏季注意防潮,防止汗液积聚引发感染。固定方式:使用低敏胶布固定,边缘留出1cm空隙减少张力。肥胖患儿可加用弹力绷带,避免胶布直接接触皮肤。
3.贴敷后护理
温和揭除:沿毛发生长方向缓慢揭去胶布,避免暴力撕扯。若胶布残留,可用橄榄油浸润后清除。皮肤修复:轻度发红涂抹炉甘石洗剂,每日3次。破损感染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无菌纱布包扎。观察记录:建立皮肤反应日记,记录贴敷时间、部位、皮肤变化及处理措施。若出现水疱、糜烂等严重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三、特殊情况处理
1.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首次贴敷前进行斑贴试验,取少量药物贴于前臂内侧,观察24小时。选择低敏材质贴敷材料,如丝绸胶布、水凝胶贴剂。应急处理:立即停止贴敷,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按体重计算剂量。
2.皮肤感染
风险因素:高热、免疫缺陷、长期使用激素患儿为高危人群。夏季、潮湿环境增加感染风险。处理流程:局部清创,用碘伏消毒,无菌棉签清除脓性分泌物。抗感染治疗,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次,连续使用5~7天。感染控制后暂停贴敷,改用其他疗法。
四、结论
小儿腹泻中药贴敷护理需遵循“辨证选穴、精准贴敷、全程监护”原则,通过科学穴位组合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严格把控皮肤保护细节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护理人员应掌握不同证型穴位配伍规律,结合患儿年龄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操作前、中、后实施标准化皮肤管理流程。家长需学会观察皮肤反应及简单处理技巧,建立护理日记以追踪疗效与安全性。当中医外治法与现代护理理念深度融合,中药贴敷将成为儿童腹泻管理中的绿色安全选择,助力患儿早日康复。
(单位:清河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