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感冒药混吃会要命?这些用药禁忌必须知道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4万

撰文/崔超英

“感冒了,多吃几种药好得快!”“这个药退烧,那个药止咳,一起吃准没错!”生活中,不少人抱着这样的想法随意混搭感冒药。然而,看似“对症下药”的操作,实则可能暗藏致命风险。近年来,因感冒药混吃导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感冒药到底能不能混吃?哪些用药禁忌需要牢记?让我们一起揭开感冒药安全使用的真相。

一、感冒药成分大揭秘:看似不同,实则重复

市面上的感冒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但很多药物的核心成分却高度重合。常见的复方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成分最为常见。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解热镇痛的“主力军”,能缓解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伪麻黄碱可以减轻鼻塞、流涕;氯苯那敏则用于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

然而,多种药物叠加使用时,这些成分很可能重复。例如,泰诺(酚麻美敏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右美沙芬和氯苯那敏;新康泰克(美扑伪麻片)含有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而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服用泰诺和散利痛,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就会超出安全范围,引发严重后果。

二、混吃感冒药的致命风险:你的肝脏正在超负荷”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容易因混吃引发危险的成分。它在正常剂量下安全性良好,但一旦过量,就会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耗尽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肝细胞坏死,引发急性肝衰竭。研究表明,成人每日对乙酰氨基酚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克,单次剂量不宜超过1克。而很多复方感冒药中,每片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在325~500毫克不等,稍有不慎就可能超量。

除了肝脏损伤,混吃感冒药还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例如,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药物叠加使用,会增加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引发溃疡和出血;伪麻黄碱过量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三、这些用药禁忌,千万不能踩!

(一)不重复使用相同成分药物

在服用感冒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查看药物成分。如果已经服用了一种复方感冒药,就不要再叠加使用其他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宁可少服,不可多服,避免成分重复带来的风险。

(二)避免与其他药物“混搭”

感冒药不能随意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同时摄入,会显著增加肝损伤的风险;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与降压药同服,可能影响降压效果,甚至导致血压骤升。如果正在服用其他慢性病药物,如降糖药、抗凝药等,在服用感冒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确认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三)特殊人群谨慎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用药前需咨询妇产科医生;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要严格控制剂量。

(四)警惕“三无”和来源不明的药物

不要轻信所谓的“特效感冒药”或来源不明的药品。这些药物可能成分不明、剂量超标,甚至添加了违禁成分,不仅无法治疗感冒,还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四、科学应对感冒:用药之外,这些做法同样重要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通过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等方式就能缓解症状。如果症状较轻,不建议立即用药,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盐水漱口等方法。只有当发热超过38.5℃、咳嗽剧烈、鼻塞严重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才考虑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同时,增强自身免疫力才是预防感冒的关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感冒虽是常见病,但用药安全无小事。牢记感冒药的用药禁忌,不盲目混吃、不随意加量,才能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果对用药存在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切勿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冒险。愿大家都能远离感冒困扰,健康常伴!

(单位:遵化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遵化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推荐阅读
药物相互作用知多少?服药期间饮食与其他用药禁忌
2024-12-09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