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鹦鹉热:羽毛背后的健康隐患,科学养鸟须知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3.6万

撰文/黄玉夏

王阿姨最近总感觉提不起精神,低烧、头痛、肌肉酸痛接踵而至,她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然而,常规治疗一周后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咳嗽反而加剧,甚至出现了胸闷气短。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时发现王阿姨家里养了两只活泼的牡丹鹦鹉,立刻警觉起来,高度怀疑“鹦鹉热”,随后的针对性检测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王阿姨的经历并非孤例,在享受爱鸟带来的陪伴与欢愉时,一个名为“鹦鹉热”的健康隐患,常常被我们忽略。

了解鹦鹉热

鹦鹉热,亦称鸟热或鸟疫,其真正的幕后推手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它既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熟知的细菌,也不同于病毒,在微生物分类学上自成一格。这种病原体生命力相当顽强,尤其在干燥的鸟类粪便、羽尘或笼舍环境中可以存活数周之久,为传播埋下了隐患。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名为“鹦鹉热”,但这种疾病绝非仅限于鹦鹉。事实上,家鸽、金丝雀、相思鸟、文鸟、鸡、鸭等常见的家禽和观赏鸟类都可能携带并传播这种衣原体。鸟类感染后的表现差异很大,有些鸟可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蓬松杂乱、眼睛或鼻子出现分泌物(眼结膜炎、鼻炎)、拉绿色稀便,甚至不幸死亡,然而,更值得警惕的是,相当一部分携带衣原体的鸟类自身可能完全不表现出任何患病迹象(隐性感染),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尿液、羽毛粉尘中却持续含有病原体,悄无声息地成为传染源。正是这种“无症状携带”状态,大大增加了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病原体的风险。

鹦鹉热衣原体传播途径

鹦鹉热衣原体入侵人体的主要门户是我们的呼吸道。

吸入感染(最主要途径):当清理鸟笼、更换垫料、清扫脱落的羽毛或干燥的粪便时,这些携带病原体的颗粒极易形成气溶胶飘散在空气中。一旦被人体吸入,衣原体就能在肺部定植并引发感染。接触传播(次要途径):直接接触病鸟或带菌鸟的分泌物、排泄物后,如果未彻底清洁双手就触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病原体也可能通过这些黏膜进入人体。啄咬伤口传播(罕见):被患病鸟类啄咬导致皮肤破损,理论上也存在感染风险,但实际发生概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其罕见,通常不会造成家庭或社区的广泛流行,主要威胁集中在鸟类密切接触者群体中。

人体感染后的警报信号

人体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潜伏期通常为1~2周,但也可能短至几天或长达一个月之久。起病症状常常与流感或普通感冒混淆。

初期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剧烈的头痛(尤其是前额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寒战。

核心表现: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随着病情发展,咳嗽可能加剧,并出现明显的胸痛、胸闷、气促。这是肺部受累(鹦鹉热肺炎)的典型标志。

其他可能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相对缓脉(体温很高但脉搏相对不快)、畏光、恶心、呕吐、皮疹(如玫瑰疹)、肝脾肿大。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发展为重症肺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脑炎、肝炎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生命。

鹦鹉热确诊难的原因

非特异性:其症状与流感、军团菌肺炎、病毒性肺炎、Q热、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疾病高度相似,易被误诊。常规检查局限:血常规可能仅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肺部影像学(胸片/CT)表现也缺乏绝对的诊断特异性。依赖特殊检测:确诊的金标准是进行呼吸道分泌物(如痰液)或血液样本的鹦鹉热衣原体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检测抗体)也有辅助价值,但需注意可能与其他衣原体存在交叉反应。鹦鹉热的治疗

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鹦鹉热,及时、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

首选药物: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是治疗鹦鹉热的基石。

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持续用药10~14天或更久,具体遵医嘱,切勿自行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

重要提示: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用抗生素对鹦鹉热衣原体无效。如果家中的鸟类被确诊感染,也需在专业兽医指导下对鸟群进行治疗,并对环境彻底消毒。

据研究统计,鹦鹉热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虽相对不高,但在密切接触禽类的人群(如养鸟者、宠物店员工、禽类加工厂工人、兽医)中,其感染风险显著提升。我国每年均有散发病例报告,误诊或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提高对这一“小众”但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对保障养鸟爱好者的健康安全尤为关键。

(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