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滟添
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不仅维持着身体运转的能量,也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而藏在腹部的一段“沉默器官”——肠道,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逐渐揭开了肠道炎症的神秘面纱,发现它的根源并不只是饮食不洁或菌群失调那么简单。实际上,肠道炎症的背后,隐藏着免疫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一场微妙而持续的博弈。
肠道,不只是“消化管道”
传统观念认为,肠道的功能主要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然而,在医学界,肠道早已不再只是一个“食物加工厂”。人体约有70%的免疫细胞驻扎在肠道,这里既是营养的入口,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前线。肠道表面由一层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组成,像城墙一样保护身体不被外来有害物质入侵。这道“防线”之下,是复杂的免疫机制在日夜巡逻,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都在此处执行识别、清除和调节任务。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肠道炎症”往往是这道防线出现问题的表现。
肠道炎症,是免疫系统“误伤”自己的结果
在临床上,肠道炎症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这些疾病的本质是一种慢性、自身性免疫失调。免疫系统本该攻击细菌、病毒等“外敌”,却因识别机制出了问题,将本来无害的肠道菌群甚至肠道组织本身当成敌人,反复攻击,导致肠壁充血、水肿、溃烂甚至穿孔。
微生物的失衡,撬动免疫失控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
我们每个人的肠道内都有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不是病原体,而是和我们共生共存的“朋友”,它们在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肠道菌群被打破平衡,如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就容易诱发免疫系统的错误反应。
研究表明,一些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的菌群结构明显异常,特定种类的细菌(如拟杆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而产毒素或促炎细菌则占据优势。这种变化不仅破坏了肠道黏膜屏障,还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使之处于过度激活状态,造成炎症的持续加重。
免疫调节机制的“刹车失灵”
健康状态下,免疫系统像是装有精准导航的智能部队,既能消灭敌人,又避免误伤无辜。而在炎症性肠病中,调节性T细胞功能下降,抑炎因子分泌不足,导致免疫系统“刹车失灵”,持续发动攻击。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持续升高,使炎症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某些新型治疗手段正是从“重启刹车系统”入手。如使用抗TNF-α抗体的生物制剂,就能有效阻断炎症因子的信号传导,让免疫系统从“暴走”状态中冷静下来,缓解症状,延缓病程进展。
心理压力与神经系统:被忽视的“幕后黑手”
现代研究已证实,心理因素在肠道炎症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肠-脑轴”进行双向沟通,焦虑、压力、抑郁等情绪会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干扰免疫调节。反之,慢性肠道炎症也会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临床治疗中越来越重视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冥想训练、运动疗法等。通过改善情绪状态,间接调控免疫反应,为治疗肠道疾病带来新的突破口。
饮食和生活方式才是长期控制的根基
虽然医学干预手段不断进步,但从长期来看,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真正影响病情走向的核心。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会破坏肠道菌群,促进炎症因子分泌。而富含膳食纤维、益生元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酸奶)则能改善菌群多样性,增强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都是维持肠道与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肠道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消化器官”,它与免疫、神经、心理甚至代谢等多系统密切相关。肠道炎症的本质,是免疫系统在复杂内外信号干扰下的“过度反应”。而解决之道,不仅仅是压制炎症,更是恢复系统的平衡。科普肠道炎症的目的,不是让人担心每一次腹泻,而是让公众明白:身体的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运作的。保持肠道健康,不只是为了避免肚子不舒服,更是维护整个人体免疫稳态、心理健康乃至长远寿命的重要基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