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宏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侵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温度计的指针不断上升的时候,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陷入严峻的考验之中,中暑这种潜在的致命危险也悄然而至,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在高温热浪期间,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30%以上,中暑造成的死亡率更是普通时期2~3倍之多,学会中暑的急救和预防知识,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技能。
一、读懂身体的“高温警报”
中暑不是突然发生的,是身体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中的积累反应,环境温度高于35℃的时候,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会急速下降,这时候就可能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先兆中暑会出现头晕、口渴、精神不集中、四肢无力等状况,这个时候体温一般是正常的或者稍微高一点儿,如果赶紧移到阴凉地方,就能得到缓解,要是没能及时处理,就会变成轻度中暑,体温达到38℃以上,这时候脸色变红,大汗淋漓,皮肤感觉很烫,最危险的是重症中暑,包含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射病的死亡率可达到50%,会出现体温特别高却不出汗、神志不清、抽筋、多个器官衰竭等情况,必须要马上急救。
二、中暑急救的5个关键
中暑患者急救的5个关键步骤。
迅速转移:赶紧把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去,把衣服解开,拿扇子或者风扇来加快空气流通,小心点挪动病人,别搬来搬去让心脏受累。
物理降温:用32℃~34℃的温水擦身,重点擦脖子、腋窝、大腿根这些血管多的地方,也可以把冰袋包上毛巾放到这些地方,但是不能直接用冰水泡或者冰敷,那样会妨碍散热。
补充体液: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喝点含盐的清凉饮料,每次喝100~150毫升,10分钟喝一次,总共不能超过500毫升,不能一下子喝太多水,这样容易引起水中毒。
监测体征:持续观察体温、脉搏与意识状态异常,体温持续高于38.5℃达30分钟,需即刻送医
特殊处理:出现热痉挛的时候,让病人平躺,然后按摩痉挛的肌肉;出现热衰竭的时候,要让病人采取头低脚高的姿势,这样可以加强脑部的血液供应;热射病的时候,要在降温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也要不停地降温。
三、高温预防的5个关键
预防中暑重于急救,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可有效降低风险,以下五大要点需落实。
科学补水:高温天气时,成年人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3升,可以喝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者淡盐水,不能用酒类饮料和含糖量高的饮品来代替。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喝100~200毫升,每隔20~30分钟就要喝一次。
合理着装: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服,减少吸热、方便汗液蒸发。户外工作者戴宽檐帽,脖子围湿毛巾,既能遮阳,又能靠水分蒸发降温。
时间管理: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确实要外出的时候,每隔30分钟就去阴凉地方歇息一下,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留意,即便在家里也要定时开窗降温。
饮食调节:多吃含水量较高的蔬果,像西瓜、黄瓜、冬瓜之类,也要多吃一些含有蛋白质、维生素之类的食物,高温会耗费掉不少营养,所以要补充这些营养,少吃太辣太油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的负担。
环境优化:室内要通风,空调温度设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可以在房间里放盆水,让空气湿润些,防止皮肤和呼吸道太干。户外工作的地方搭个临时的遮阳棚,放上喷雾降温设备,车里不要一直被太阳烤着,停车的时候可以留一条车窗缝透气,备上遮阳帘和急救包,防止突然高温不舒服。
高温天气像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我们的身体就是需要守护的阵地,这10个关键点,从识别中暑前兆,到急救措施,再到日常防护,构成了抵抗高温的完整防线,记住,在和高温的斗争中,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武器,当我们可以及时察觉身体发出的警报,熟练掌握科学的防护手段,就可以把中暑的风险降到最低,让每个高温日都平安度过,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炎炎夏日里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单位: 永州市中心医院120紧急救援中心,省市:湖南省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