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海会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与中耳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鼓膜相隔。正常情况下,鼓膜能阻挡细菌进入中耳。但游泳时,水容易进入外耳道,若耳道内有耵聍(耳屎),水会将其泡软膨胀,堵塞耳道,形成温暖潮湿的“细菌培养皿”。
当细菌大量繁殖,就可能引发外耳道炎(俗称“游泳耳”),表现为耳朵灼痛、瘙痒,按压耳屏或牵拉耳朵时疼痛加剧。更危险的是,如果池水通过咽鼓管(连接鼻咽和中耳的通道)进入中耳,会引发急性中耳炎,出现剧烈耳痛、发热,甚至鼓膜穿孔、听力下降。
一、哪些行为会让耳朵“更受伤”
游泳后耳朵疼,往往不是“水进耳朵”这么简单,这些习惯可能是“帮凶”。
1.用力掏耳朵:把细菌“推”进深处
很多人游泳后觉得耳朵里有水,会用棉签、手指或挖耳勺掏耳朵。这种行为看似“清洁”,实则会损伤外耳道皮肤(皮肤只有0.1毫米厚),形成微小伤口。细菌趁机侵入,就可能引发感染。更糟的是,掏耳朵可能把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堵塞鼓膜,导致“闷痛感”加重。
2.呛水后不处理:让污水“逆流”进中耳
游泳时呛水很常见,但呛水后若不及时清理,污水可能通过鼻咽部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尤其是儿童,呛水后哭闹会增加鼻咽部压力,让污水更容易“逆流”,引发中耳炎。
3.耳朵进水后不干燥:给细菌“留温床”
外耳道潮湿时,细菌繁殖速度会增加10倍。如果游泳后不及时让耳朵干燥,比如用湿毛巾擦耳朵、长时间戴耳机,会延长耳道潮湿时间,增加感染风险。
二、做好“这一步”,能防90%的游泳后耳痛
预防游泳后耳朵问题,关键是阻断细菌滋生的环境,而核心就是——让耳朵快速干燥。具体可以这样做。
1.游泳后“排水”:简单3招赶跑耳道积水
单脚跳排水法:头偏向进水一侧,患耳朝下,单脚轻轻跳跃10~15次,利用重力让水流出。
牵拉耳廓法:用手轻轻牵拉耳廓(成人向上后方拉,儿童向下后方拉),同时歪头,帮助耳道伸直,便于水流排出。
毛巾吸水法:用干净的细棉签(不要深入耳道)或柔软的毛巾角,轻贴外耳道口,吸干残留水分(注意不要捅进耳道)。
2.干燥耳道:给耳朵“穿防护衣”
排水后,可用医用酒精(成人浓度75%,儿童需稀释酒精至50%)或专用耳道干燥液,滴1~2滴进耳道,轻轻晃动头部让液体接触耳道内壁,30秒后倒出。酒精能蒸发水分、杀灭细菌,相当于给耳道“消毒+干燥”双重保护。
3.游泳时“防进水”:提前做好防护
戴硅胶耳塞:选择贴合耳道的耳塞,能有效阻挡池水进入(儿童建议选柔软的卡通款,提高配合度)。
避免跳水、潜泳:这类动作容易让水压骤增,迫使污水进入中耳,尤其不适合儿童。
呛水后及时清理:呛水后立即擤鼻(单侧轻轻擤,不要两侧同时用力),并用淡盐水漱口,减少鼻咽部细菌。
三、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中耳炎,别硬扛
游泳后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已经感染,需及时就医。耳朵持续疼痛,尤其咀嚼、吞咽时加重,甚至放射到头部。耳道流脓、流水,或有异味(可能是鼓膜穿孔)。发热、听力下降,感觉耳朵“闷住”像塞了棉花。儿童频繁抓耳朵、哭闹不止,伴拒食、呕吐(可能是急性中耳炎)。
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判断是外耳道炎还是中耳炎,通常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切记不要自行用偏方(如滴香油、塞草药),可能加重感染。
五、特殊人群游泳,护耳更要“加防线”
儿童:游泳时间不超过1小时,避免去水质差的泳池;感冒、鼻塞时别游泳(咽鼓管通畅性差,更易进水感染)。
中耳炎患者:痊愈后3个月内不建议游泳,或在医生指导下戴定制耳塞。
耵聍多的人:游泳前可去医院清理耵聍,避免耵聍遇水膨胀堵塞耳道。
游泳本是消暑健身的好事,别让耳朵疼扫了兴。记住:耳朵进水不可怕,及时干燥是关键。做好排水、干燥、防护这三步,就能让耳朵在泳池里“安然无恙”,尽情享受戏水的快乐。
(单位:河北省大名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