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楚声扬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异常可引发心脑血管、肾脏、眼底、神经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全球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确诊后仍对“如何管理糖尿病”一知半解,特别是在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这三个“控糖支柱”上,往往存在误区与盲区。本文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份实用、科学、可操作的全面攻略,帮助其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一、饮食管理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几乎每一口食物都在影响血糖水平。不科学的饮食模式往往是血糖波动的罪魁祸首。
1.控制总热量:按需摄入
根据体重、年龄、性别、活动强度等因素确定每日总能量摄入。超重或肥胖患者应减重5%~10%,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合理分配营养:三大营养素平衡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左右,优选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糙米、杂豆、燕麦、地瓜、玉米。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虾、瘦肉、豆制品。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避免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推荐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3.分餐制度:少量多餐更稳糖
一天进食5~6次,包括三餐与2~3个加餐,有助于防止血糖剧烈波动。尤其是注射胰岛素者,加餐可以避免低血糖。
4.减糖不等于禁糖:科学识糖很关键
不少人认为糖尿病“不能吃糖”,其实真正需要限制的是“精制糖”和“隐藏糖”。天然含糖食物如水果,适量食用并搭配其他食物,仍可纳入饮食计划。推荐水果:苹果、柚子、草莓、蓝莓、圣女果等低GI水果。每次吃水果建议在两餐之间,约100~200克,避免榨汁。
5.忌口指南
高GI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饮料、糖果、油炸点心。高盐高脂食物:腌制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类甜点。酒精:可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尤其是饮酒同时不进食时,风险更高。
二、运动管理
适当运动不仅有助于血糖控制,还有利于减重、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情绪和睡眠,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非药物处方”。
1.合理选择运动形式
有氧运动(核心):如快走、骑车、慢跑、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分散在至少3天内,避免连续两天不运动。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俯卧撑,每周2~3次,可增强肌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柔韧和平衡训练:如太极、瑜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防跌倒、防僵硬。
2.注意运动时间
餐后30~60分钟是运动的黄金时间段,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3.预防低血糖
空腹或血糖<5.5mmol/L时不建议运动。如注射胰岛素或使用磺脲类药物者,需监测运动前后血糖,并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以备应急。
4.特殊情况慎动或停动
血糖>16.7mmol/L且伴有酮体阳性者;严重心肺疾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糖尿病足患者;疾病发作期、感染期。
血糖监测1.监测频率依据个体差异
新确诊糖尿病患者:每日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稳定期患者:每周抽查空腹和餐后血糖2~3次即可。胰岛素治疗者:建议每日4~7次,尤其重视夜间血糖。老年人或低血糖高风险者:应特别关注低血糖时段,如夜间、运动后、饥饿时。
2.监测重点项目
空腹血糖(FPG):理想值为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PG):不超过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个月检查1次,目标控制在7.0%以下;尿糖和酮体: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酮症风险;血压、血脂、体重:综合评估代谢状态。
四、结语
糖尿病并非“绝症”,只要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合理运动、规范监测,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控糖无忧、健康生活”。关键在于患者必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单位:湘潭县石潭镇中心卫生院,省市:湖南省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