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丹
在现代社会,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许多人认为,脑卒中只是老年人的疾病,只有年纪大了才会出现,其实不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成为了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这一现象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心理压力等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它、预防它,脑卒中就可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脑卒中究竟是什么
脑卒中是指大脑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引发脑功能受损。它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占大约70%到80%,通常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细胞缺氧坏死;而出血性卒中则是由于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引起压迫和损伤。无论是哪种类型,脑卒中都可能引发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大脑的“定时炸弹”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被公认为是最主要的“幕后黑手”。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硬化、破裂或形成血栓。如果平时忽视血压控制、不规律服药或完全不监测,卒中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很多人觉得血压升高没有明显不适,就以为“没关系”,但实际上,高血压往往是“沉默的杀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不仅需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减少油腻食物,还要注意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不良饮食:悄悄加快血管老化
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正在悄无声息地损害你的血管健康。过多的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脂食物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甜食则容易引发肥胖和糖尿病,而这两者又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建议减少加工食品、腌制品、油炸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很多人觉得这样“清淡”的饮食索然无味,其实只要搭配得当,味道也可以丰富多样,既美味又健康。
缺乏运动:血液循环的“绊脚石”
久坐、缺乏运动也是加重脑卒中风险的重要因素。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运动不足还会促进体重增加,影响血脂、血糖、血压水平。
养成每天适度运动的习惯,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能够帮助保持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吸烟与酗酒:加速血管“老化”的推手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而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很多人会说:“我只是社交应酬,偶尔抽一根、喝一点酒。”但长期来看,这些“偶尔”会逐渐累积,最终让血管付出代价。如果不能完全戒烟戒酒,至少要大幅减少频率和量。
心理压力:被忽视的隐形风险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中难免出现各种压力。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中,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压波动,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学会管理情绪,适当放慢节奏,给自己留出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尝试冥想、深呼吸、听音乐,或者找朋友倾诉,都有助于舒缓心理压力,稳定身体状态。
糖尿病:脑卒中的重要“推手”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动脉硬化进程更快,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血液中持续高浓度的葡萄糖会破坏血管壁,导致血栓形成。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按时服药,还要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注意饮食与运动,防止并发症发生。
规律体检:发现隐患,早防早治
许多危险因素在早期并不明显,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都可能在体检中被发现。如果等到出现症状才重视,往往为时已晚。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脑血管超声检查,及时干预,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脑卒中并不是无法预防的“绝症”,绝大多数脑卒中事件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规律饮食、坚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合理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是给大脑加上的一道坚实防线。不要等到身体发出警告信号时才后悔莫及。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是远离脑卒中的重要一步。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