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伟斌
李奶奶今年78岁,患有乙肝多年。今年3月体检时,超声发现她的肝脏有一个0.6cm的微小病灶。由于病灶太小,常规检查难以定性。在医生建议下,李奶奶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整个过程就像打点滴一样简单,”李奶奶回忆道,“护士在我手臂上扎了一针,医生看着屏幕,不到10分钟就告诉我这个结节的血流特征符合早期肝癌。”得益于早期发现,李奶奶在超声引导下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不仅创伤小,而且恢复快,术后3天就出院了。现在她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造影,病情控制良好。那么,何为超声造影?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项被誉为“超声第三次革命”的医学影像技术。
一、超声造影的基本原理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需要注射特制的微泡造影剂,这些造影剂可通过肺循环并随血流自由流动。当超声波遇到微泡时,会产生强烈的信号(即“造影增强效应”)。从而清晰呈现组织器官或肿物的实时灌注过程,实现对微血管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
二、超声造影的技术优势
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具有独特优势:
1.无电离辐射伤害:安全性高,超声被WHO列为最安全的影像检查手段,美国FDA批准用于孕妇胎儿检查,而且可反复进行,无检查次数限制;
2.零肝肾代谢:造影剂通过呼吸直接排出体外,完全不经过肝肾代谢,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无毒性蓄积:造影剂在体内存留时间仅5~10分钟,无任何残留;
4.超低过敏率:临床数据显示过敏发生率仅0.01%,远低于CT/MR造影剂;
5.实时动态成像:可捕捉造影剂进入病灶的全过程,如同“直播”血流变化;
6.检查耗时短(通常5~15分钟),可重复进行,便于疗效评估;
7.能精准显示微小病灶(直径<1cm),对肿瘤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三、临床应用领域
1.肝脏疾病诊断
超声造影是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方法之一。肝细胞癌通常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动脉期快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肝血管瘤则呈现“慢进慢出”特征(周边结节状强化并向中心填充);而肝转移瘤常出现“靶环征”或不均匀强化。
心血管系统评估
在心脏领域,超声造影可增强心内膜边界显示,准确评估心功能及室壁运动;在血管检查中,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预测卒中风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鉴别急性与慢性血栓,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浅表器官检查
甲状腺、乳腺结节超声造影通过观察增强模式、增强特征可提高良恶性鉴别准确率,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前哨淋巴结造影
通过在浅表原发肿瘤周边皮下注射造影剂,追踪其流向,识别引流淋巴管,并观察第一站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的显影模式来鉴别是否转移,其转移状态直接影响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
确认置管后引流管位置
通过在引流管注射稀释造影剂,可快速判断引流管位置,是否脱管、贴壁、堵塞、打折。
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消融治疗中,造影技术可精准定位病灶、评估血供,确保穿刺针或消融针准确到达靶区,而且术后不需转运到CT、MR室,就可评估周围有无活动性出血,也可消融后立即造影评价对肿物是否彻底消融。
四、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腹部检查需空腹8~12小时),造影剂根据各检查方式注射,推注后需观察15~30分钟,无过敏反应即可离开。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通常短暂且可自行缓解;对造影剂成分过敏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禁止做此项检查。
五、发展前景
超声造影以其无创、高效、精准的特性,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拓展了超声诊断的边界,更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让更多疾病在早期得以精准识别,真正实现了超声更大的诊疗价值。
(单位:云浮市中医院,省市:广东省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