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医调脾胃,西医护屏障:内外兼修,皮肤更健康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4万

撰文/陈韦君

皮肤,是我们人体与外界接触最紧密的“第一道防线”。它既是身体的“外衣”,也是健康的“窗口”。一旦这道屏障出现了问题,痘痘、湿疹、脱皮、瘙痒等各种症状就接踵而至,不仅影响生活,还容易带来心理困扰。许多人总以为皮肤病是“表面问题”,只靠外用药膏涂一涂就能解决,其实这远远不够。皮肤的健康,是“内外兼修”的结果。中医讲“皮肤病根在脾胃”,西医则强调“屏障功能”要维持,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善皮肤状况。

中医角度看皮肤问题

从中医角度看,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意思是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转化,才能化为气血,滋养全身,包括皮肤。如果脾胃虚弱了,运化功能下降,体内容易积湿生痰,湿气困于肌肤,皮肤就容易长湿疹、起疱、瘙痒,甚至反复发作不愈。有些人总说:“我一吃辣的、喝冷饮,脸就泛红、出油”,这在中医看来,其实是“脾虚夹湿”“脾不健运”的表现。调脾胃,就是从源头处理这些问题。中医调理的方法非常讲究个体差异,但于日常养护而言,有一些通用的小方法,比如,规律饮食不过饱、不偏食,多吃些健脾的食材如山药、扁豆、小米粥,少吃生冷寒凉之品,平时可以试试陈皮泡水、艾叶泡脚,慢慢养护脾胃的“火力”。脾胃好了,气血充足,皮肤自然润泽健康,不易“闹脾气”。

西医角度看皮肤问题

而从西医角度看,皮肤就像一道“砖墙结构”,最外层的角质层是砖块,脂质是水泥,一旦这层结构受损,外界的细菌、过敏原、污染物就容易渗入,引发炎症或过敏,身体里的水分也会快速流失,皮肤就变得干燥、脱屑甚至破损。所以,“皮肤屏障”就成了西医护肤的重中之重。如果皮肤屏障受损了,即使用再昂贵的护肤品,修复效果都打折扣。西医在这方面强调清洁、保湿、防晒三个环节:温和洗脸,不破坏皮肤天然油脂;及时补水保湿,维持角质层含水量;避免暴晒和外界刺激,降低过敏和色斑风险。

其实,中医调“内”,西医护“外”,两个方向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作息等方式改善脾胃功能,让体内湿气代谢顺畅,气血充盈,皮肤从根本上变得健康不易出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日常的皮肤护理,尤其是在秋冬干燥或春夏易敏感的季节,更要注重保湿、防晒、避过敏。在调理方法上也可以中西结合,例如脸上长痘、出油严重者,中医多考虑“胃热肠燥、湿热上蒸”,除了中药调理,也可以配合西医使用适合的控油护肤品;皮肤经常脱屑、刺痒,可从“脾虚湿困”或“血虚风燥”入手,同时外用含有修复因子的润肤霜,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生活中也有不少小误区,比如一些人以为“多洗脸皮肤就干净”“只要内调就不用护肤”,这些做法都不可取。洗脸次数过多反而会破坏皮肤表面的天然屏障,导致水油失衡、敏感加剧;而只依靠中药调理而忽视外在护理,也可能让皮肤屏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难以自我修复。所以,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内外结合、相互配合,才是维护皮肤健康的“长久之计”。

除了调脾胃、护屏障,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情绪对皮肤的影响也很大。很多人在焦虑、压力大、失眠时,皮肤会变得粗糙、出油、爆痘,甚至过敏发作。这在中医属于“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血不养肤”。此时不妨通过听音乐、散步、深呼吸、泡脚等方式舒缓身心,让“气顺”了,“火平”了,皮肤也自然“听话”了。

总的来说,皮肤不是孤立的,它反映的是身体的整体状态。中医讲求“整体观”和“辨证施护”,西医讲究“结构保护”和“功能维持”,两者路径不同,目标却一致:让皮肤少出问题,少折腾。

中医调脾胃,是对身体深处的关照;西医护屏障,是对肌肤表层的守护。从肠胃到情绪,从作息到环境,一点一滴地调整,我们就能拥有健康、稳定、不易“闹情绪”的皮肤。“好皮肤”是靠日积月累的细致护理和科学生活方式滋养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背后的逻辑,也就真正踏上了告别皮肤困扰的路。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省市:广东省广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