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佳
高血压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我国每年新发高血压病例不断增多并年轻化,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部潮红等症状。早期诊断并治疗能够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具有积极意义,中医主张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高血压,这比西医服用降压药的效果更理想。中医治疗高血压重视个体化差异,通过辨证论治控制血压水平,那么中医治疗高血压到底有什么妙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肝肾、脾脏功能失调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根据脏腑理论,中医将高血压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等。
(1)肝阳上亢型患者多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等症状,治则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治疗,日常饮食清淡,保持良好作息。此外,茶饮多选用菊花决明子茶。
(2)痰湿中阻型患者以胸闷恶心、头重如裹、食欲缺乏等症状为主,治则以健脾和胃、除湿除烦为主,临床方药优先选择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日常生活中少食用肥甘厚味食物,每周可进食1次薏苡仁山药粥,保持清淡饮食。
(3)肝肾阴虚型患者多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多梦等症状,治则以滋阴潜阳、补益肝肾为主,多用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进行治疗。日常除保持清淡饮食,还应长期服用黑芝麻、核桃粉等食物,避免长期伏案工作,避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4)气血两虚患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等症状,应遵循益气补血、活血养血的治疗原则,多用八珍汤、归脾汤等方剂。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配合红枣桂圆汤食用,起到补血之效。
中医降压经典方剂
高血压治疗过程中,中医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衍生出各种方剂,其中以镇肝熄风汤、二仙汤、天麻钩藤饮等方剂最为常用。
(1)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石决明30g,天麻、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各15g,钩藤、牛膝、杜仲、益母草各12g,栀子、黄芩各10g,诸药合并,共奏清热活血、平肝熄风之功效,常用于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高血压患者。
(2)镇肝熄风汤,方剂组成:怀牛膝、生赭石各30g,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各15g,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g,甘草5g。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潜阳、补肝肾、平肝熄风之功效。
(3)二仙汤,方剂组成:仙茅、仙灵脾各15g,当归、巴戟天各10g,黄柏、知母各6g。诸药合并,共奏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调理冲任之功效,是围绝经期患者的常用药物,持续服药能改善心悸多梦、盗汗、头晕等症状。
(4)杞菊地黄丸,方剂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多药协同共奏降压、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目涩畏光、头晕目眩等症状,长时间服药还能调节体内代谢平衡,增强体质。
中医食疗降压方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进食,从食物入手构建科学食疗方,对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有奇效。
(1)芹菜粥:芹菜与粳米按照1:2的比例配比,先下米后下菜,熬煮至软烂后可盛出食用,早晚喝粥即可,或根据患者口味与饮食喜好,在粥中加入少量食盐。
(2)海带绿豆汤:取海带与绿豆各15g加入清水煎煮,若患者喜甜食,可在粥中加入适量红糖调味,每日饮用1次即可。海带中的碘元素、甘露醇能有效降压,加上绿豆清热解毒,可作为炎炎夏日的消暑饮品。
(3)醋泡花生米:用食醋或米醋浸泡花生米,密封浸泡1周后可食用,每天睡前嚼服2~3颗醋泡花生米即可,切记不能贪吃,过量饮食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的发生,不利于维持患者血压水平的稳定。
(4)黑木耳红枣汤:15g黑木耳加入适量大枣、冰糖炖煮,直至木耳与大枣软烂为止,长期进食有助于软化血管。
(5)决明子茶:水中加入20g决明子,同时加入适量山楂泡茶,每日可饮数次,能起到清肝明目、降压降脂效果。
中医治疗高血压妙招频出,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干预方法,同时在高血压门诊定期血压监测。
(单位:平江县向家镇卫生院,省市:湖南省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