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倩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被视为“女性健康的晴雨表”。无痛、规律的月经,往往意味着体内气血运行正常,内分泌协调。然而,很多女性在生活中常常被痛经、月经不调困扰,轻则出现情绪波动、影响工作学习,重则影响生育健康,长期下来更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负担。在现代医学中,痛经和月经不调多被视为子宫收缩异常、激素水平失衡等问题,而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待,强调“调经”是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情志状态的综合过程。中医“调经”不仅关注症状,更注重根本调理,讲究顺应自然,通过饮食、情志、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帮助女性恢复经期的和谐与健康。
中医如何看待痛经和月经不调
中医认为,月经的正常与否,与冲任二脉(主宰月经的两条重要经脉)、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肾藏精,主管生殖。
痛经在中医中多被归因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和“气血虚弱”。例如,有些女性体质偏寒,爱吃生冷食物,经期血脉收缩,就会出现寒凝血瘀、血行不畅,导致疼痛明显。月经不调则可能与情志抑郁、过劳、饮食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经期提前、错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多种情况。
饮食调理:从餐桌上开始的“调经”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养是最简单的,也最容易坚持的调经方法之一。对于寒性体质、易痛经的女性,平时要少吃或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饮、凉性水果、冷食等;应多选择温性的食材,例如生姜、羊肉、温饮等,这些食材有助于温经散寒。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经量少的女性,可以多吃“血肉有情之品”,如各类红肉,外加益气养血的党参、红枣等。若平时容易情绪低落、胸闷易怒,则要注意疏肝理气,可适量食用玫瑰花茶、佛手、柑橘等。饮食应讲究均衡和适度,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导致经期紊乱。
情志调养:舒心也是“调经”的关键
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情绪波动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引发月经失调。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女性面临多重压力,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这也成为月经不调的重要诱因。
保持情绪平和、心态乐观,对调经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打太极、练瑜伽、深呼吸等方式舒缓情绪,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多沟通、倾诉压力,避免情绪积压。如果情绪持续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及时疏导心结。
运动调理:让气血活起来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尤其对缓解痛经、改善月经不调效果明显。散步、慢跑、太极、八段锦、瑜伽等都是适合女性的温和运动形式。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能改善盆腔的血液供应,促进经血排出,减少痛经发作。
但要注意运动要适度,尤其在经期,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疲劳,以免耗伤气血、加重症状。经期可选择轻柔拉伸、步行、简单的呼吸练习,既能放松身体,又不会加重负担。
中药和针灸:个体化的精细调理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在调经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医生会选择不同的中药处方,如当归、川芎、白芍、艾叶、香附等,这些中药具有补血、调经、理气、活血的作用。中药讲究配伍平衡,需要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切勿自行购买或长期服用。针灸也是常见的调经疗法,尤其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中医“调经”不是简单的治标之法,而是一种顺应自然、注重整体、重在预防与根本调理的智慧。它强调通过调整饮食、情绪、运动及个体化的中药、针灸治疗,改善体内气血平衡,达到经期的规律与顺畅。对于被痛经和月经不调困扰的女性来说,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注重日常调养,是走向健康的重要一步。与其每次在疼痛来临时慌忙应对,不如从日常开始科学调经,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轻松告别“姨妈烦恼”,迎接更加轻盈和舒适的生活。
(单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