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皮红
在接受麻醉的医疗过程中,许多人往往只关注手术本身,却忽视了术后清醒期的安全风险。事实上,麻醉苏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生理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梗阻、血压波动、意识模糊、寒战等现象,甚至可能因躁动导致跌倒、拔管等意外。因此,正确了解麻醉醒来后的注意事项,不仅能加快恢复速度,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确保术后安全。这一环节,是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都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
一、麻醉苏醒过程中的常见反应与潜在风险
麻醉手术结束后,患者虽然逐渐恢复意识,但身体各项功能并未立即恢复到术前水平,进入所谓的“苏醒期”。这一时期是麻醉药物逐渐代谢,神经系统功能重新激活的过程,通常持续30分钟至几小时。在此阶段,患者可能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对周围环境缺乏感知能力,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清醒。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定向障碍,不认识人或空间位置,也可能短暂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除了神志方面的变化,苏醒期常见的生理反应还包括呼吸抑制、喉头痉挛、血压不稳定等。例如,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变浅甚至短暂暂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寒战则是体温调节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发生率较高,可能伴随氧耗增加、心率加快;部分患者还会感到恶心呕吐,这是由于麻醉对胃肠道功能的干扰及前庭系统受刺激所致。这些反应虽属麻醉后的正常生理过程,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跌倒、出血等并发症。
苏醒期患者有时会因精神不安出现躁动行为,如挣扎、拔掉输液管或气管导管,增加了手术伤口裂开的风险。对术中插管的患者来说,如果未能正确配合拔管时机,可能造成呼吸道损伤。因此,苏醒期绝非“安全地带”,而是风险与干预并存的关键窗口期。医护人员应在此阶段持续监护生命体征、评估意识水平,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了解此过程,积极配合,避免发生意外。
二、苏醒期的护理重点与自我防范要点
苏醒期是手术结束后极其关键的一段时期,此时患者虽然麻醉效果逐渐消退,但意识尚未完全清晰,身体功能仍处于恢复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常规护理包括持续观察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顺利清醒。如果发现呼吸不畅、血压异常或有呕吐反应,应立即采取措施干预,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对于术中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需严格掌握拔管时机,确保呼吸道通畅、吞咽功能恢复后再进行操作,以避免窒息风险。
在苏醒期,患者由于意识模糊和不适感,可能会出现躁动、大声呼喊、乱动或试图拔除输液针、导尿管、引流管等行为。这些动作不仅会干扰治疗,还可能引发伤口裂开、出血、感染或设备脱落等意外。因此,患者需要尽量保持安静状态,避免剧烈活动。如果有不适应及时表达需求,而不是试图用行动来缓解。此外,对于有术后谵妄风险的高龄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个体,医护人员还会给予必要的镇静处理或加强陪护,以保障安全。
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患者可能出现的苏醒反应和不适表现,有助于提供情绪安慰与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家属应听从医护人员指导,避免擅自移动患者或提供食水,特别是在患者吞咽功能尚未恢复时,贸然进食可能引起呛咳或吸入性肺炎。陪护人员还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营造安静的康复环境,协助护理人员维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通过医护团队与家属的共同努力,可最大程度减少苏醒期并发症,提升术后康复质量。
结语
麻醉苏醒期虽短,却充满潜在风险,是保障患者术后安全的重要阶段。了解常见反应、掌握护理要点,并注意行为规范,对于患者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严密观察,科学干预,家属也应配合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陪伴。通过多方协作,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确保麻醉治疗全过程的安全与顺利完成。
(单位:崇州二医院,省市:四川省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