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揭开幽门螺杆菌的神秘面纱:从感染机制到危害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727

撰文/罗玖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幽门螺杆菌”这个名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体检报告、健康科普文章中。它与许多胃部疾病息息相关,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那么,这个让人们谈之色变的幽门螺杆菌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独特的螺旋状结构赋予了它像钻头般的运动能力,能够在胃内的黏液层中灵活穿梭,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胃内强酸性的环境,对于绝大多数细菌来说都是“生命禁区”,但幽门螺杆菌却能凭借自身分泌的尿素酶,将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可以中和周围的胃酸,形成一个局部的碱性微环境,从而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安全区”,得以在胃部长期定植,这便是它能在胃中生存的关键“生存密码”。

了解了幽门螺杆菌的生存方式,再来看看它的感染机制。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餐具、水杯,互相夹菜,亲吻等亲密接触行为,都有可能让幽门螺杆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此外,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若未经妥善处理被人食用,也会成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通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在生活中卫生习惯较差,更容易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象。一旦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它会利用自身的鞭毛运动,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黏附在胃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最常见的影响就是引发各种胃部疾病。感染初期,许多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幽门螺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刺激胃酸过度分泌,从而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令人担忧的是,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据统计,约78%的非贲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它在胃内引发的慢性炎症,会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分化,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最终可能演变成胃癌。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若怀疑感染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检测。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简单便捷,患者只需口服含有标记碳元素的尿素胶囊后呼气检测,就能判断是否感染;胃镜检查则能直观观察胃部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而部分患者感染后,除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情况,这些细微变化都不应被忽视。

面对幽门螺杆菌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例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减少幽门螺杆菌的生存空间。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家庭聚餐时,主动为老人和孩子准备单独餐具,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也不必过于恐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方案,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杀灭幽门螺杆菌。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按疗程服药,以确保治疗效果,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幽门螺杆菌虽然神秘且危害较大,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它的感染机制,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胃部健康。在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对幽门螺杆菌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也会有更先进的防治手段出现。

(单位:南部县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南充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北京阵容成关注亮点
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办?
2025-03-31 北京科技报
幽门螺杆菌:胃溃疡的“隐形推手”,它如何突破胃的防御屏障?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里的“定时炸弹”,你了解多少?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消化内科医生解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方案
2025-03-17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