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严晓梨
女性私处如同一个微生态平衡的“小花园”,当菌群失衡或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就可能引发阴道炎。霉菌性、细菌性、滴虫性阴道炎是最常见的三种类型,它们症状相似却病因各异,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错误用药不仅无法治愈,还可能加重病情。今天就来教你准确区分,并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
一、从症状快速分辨:分泌物和感觉是关键
三种阴道炎都会出现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但细节上的差异是区分的关键:
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典型症状是豆腐渣样分泌物,呈白色稠厚的凝乳状或豆腐渣状,略带臭味。瘙痒程度最为剧烈,常让人坐立难安,夜间加重,还可能伴随外阴灼热感、排尿痛(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所致)。性生活时会出现明显疼痛。
细菌性阴道炎:分泌物特点是灰白色、稀薄均匀,伴有明显的鱼腥味,尤其在性生活后或月经后气味加重。瘙痒和灼热感相对轻微,部分人甚至没有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
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表现为黄绿色、泡沫状、稀薄,伴有腥臭味。瘙痒程度中等,外阴和阴道口会有灼热感、疼痛。若合并尿道感染,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二、病因大不同:霉菌、细菌与滴虫的“作案路径”
三种阴道炎的病因和传播方式差异显著,了解这些能帮我们更好地预防:
霉菌性阴道炎:由念珠菌(多为白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念珠菌是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当免疫力下降、长期用抗生素(杀死有益菌,念珠菌趁机滋生)、怀孕(激素变化)、糖尿病(血糖高为念珠菌提供营养)、穿紧身化纤内裤(潮湿环境利于繁殖)时,就可能引发感染。不属于性病,多为内源性感染,少部分通过性生活传播。
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乳酸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主要与性生活频繁、多个性伴侣、过度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有关。不是传染病,而是自身微生态失衡的结果。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属于性传播疾病。滴虫主要通过性生活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公共浴池、坐便器、共用毛巾等间接传播。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值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
三、治疗原则:针对性用药是关键
三种阴道炎的治疗药物完全不同,盲目用药只会延误病情:
霉菌性阴道炎以抗真菌药物为主,分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局部可选用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每晚一粒置于阴道深处,连用7天;未婚女性或不宜局部用药者,可口服氟康唑。治疗期间需停用抗生素、控制血糖,性伴侣若有症状也需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细菌性阴道炎首选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可局部用甲硝唑栓剂,或口服甲硝唑、克林霉素。一般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但反复发作者需检查性伴侣是否携带病菌。
滴虫性阴道炎因属于性传播疾病,需男女双方同时治疗,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为避免重复感染,内裤及洗涤用的毛巾需煮沸5~10分钟消毒。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疗程要足够(通常7~10天),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完成疗程,否则易复发。
四、预防:守住三道防线,减少复发
无论哪种阴道炎,预防的核心是维护阴道微生态平衡和注意卫生:
1.日常护理: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不冲洗阴道内部,以免破坏菌群平衡;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每天更换,洗净后阳光下晾晒。
2.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清洁外阴,固定性伴侣能降低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使用安全套可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可能。
3.避免诱因:不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益生菌;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经期勤换卫生巾,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病原体。
阴道炎是女性的常见问题,如同感冒一样可防可治。关键在于通过症状准确区分类型,及时就医针对性治疗,同时做好日常预防。记住:阴道有自我净化能力,过度清洁反而有害,科学护理才是守护健康的正道。
(单位:魏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