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古利苑
怀孕是一段奇妙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从验孕棒上出现的两条红线开始,准妈妈的身体和生活就进入了全新的节奏。有人说,怀孕像是“重新出生一次”,因为整个身体、心理、饮食、作息,甚至思维方式,都会悄然发生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贴心的孕期护理,不仅关乎孕妇本人的健康,也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发育和安全。
怀孕不是“多吃多睡”,而是“吃对睡好”
很多人误以为怀孕就该多吃多睡,其实更关键的是吃得合理、睡得科学。孕期并不需要“双倍食量”,而是均衡营养。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优质脂肪,以及叶酸、铁、钙、锌等,对妈妈和胎儿都很重要。比如早餐加个鸡蛋,中午吃些瘦肉或豆腐,晚上喝杯牛奶,既简单又实用。切忌盲目进补,营养过剩反而可能带来负担。
睡眠方面,孕妇确实容易疲劳,但整天躺着不动反而不利。白天适当休息,晚上保证高质量睡眠最为理想。孕晚期如有呼吸不畅、翻身困难,建议采取左侧卧位,有助于胎儿供氧和血液循环。
产检不是“走过场”,而是“守护进度表”
不少孕妇因路远或忙碌忽视产检,觉得可去可不去。其实,每一次产检都是监测宝宝发育的“进度表”。孕早期检查确认宫内妊娠和评估风险,中期着重筛查胎儿发育是否正常,晚期则关注羊水、胎盘、胎位等,为分娩做准备。漏检可能错过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胎位异常等风险,影响母婴安全。
小病也得管,大意伤两人
孕期身体变化多,准妈妈们往往容易出现头晕、恶心、水肿、牙龈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有些“小病”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比如手脚突然肿胀明显,伴随头痛,就要警惕妊娠高血压;小便疼痛、发热,可能是泌尿道感染,若不治疗容易影响胎儿;阴道流血或者腹痛,更是需要及时就医,不能“扛一扛”。
运动不是禁忌,是养胎良方
老一辈常说怀孕不能动,但现代医学表明,适当运动对孕妇和胎儿都有益。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控制体重,还能增强分娩体力。反而整天不动,更易出现便秘、水肿、妊娠糖尿病等问题。推荐每天散步30分钟,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有条件的孕妇还可以做瑜伽或游泳等轻缓运动,但应避免跳跃、搬重物、弯腰压腹等风险动作。如果有胎盘前置或流产史等高风险情况,应遵医嘱,谨慎安排运动。
情绪护理,也是孕期的重要一环
焦虑、烦躁、爱哭、睡不着——这些情况在孕期非常常见,但长期情绪不稳定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丈夫的理解、家人的关心、环境的舒适,都是调节情绪的好药。有些孕妇会因为家中老人经验丰富,被迫接受一些不科学的怀孕禁忌,比如“不能剪头发、不能吃香蕉、不能照镜子”等,结果压力越来越大,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保持沟通、适度倾诉,必要时寻求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
补营养不如养习惯,后期更要稳中有进
到了孕晚期,很多准妈妈又开始“猛吃猛补”,以为宝宝越重越好。但实际上,胎儿并不是越大越健康。过度营养反而可能导致巨大儿,增加分娩难度和剖宫产概率。此时应更加注意饮食清淡、低糖低盐,继续补充必要的铁、钙等微量元素,但不暴饮暴食。可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减少油腻重口味。晚期还应学习分娩知识,了解宫缩、见红、破水等信号。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前往医院。
宝宝出生前,妈妈也要“准备毕业”
许多孕妇把注意力都放在胎儿身上,忽略了对自己产后生活的准备。其实,孕晚期是妈妈“准备毕业”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可以学习母乳喂养技巧,准备好产后恢复用品,同时与家人沟通月子安排,如是否母婴同室、是否请人照顾、月子餐怎么准备等,避免生产后手忙脚乱。也建议提前拟定一份分娩计划,比如顺产或剖宫产的意愿,有无特殊需求等,并与接生医生充分沟通。
每一位准妈妈都是家庭的核心和希望,而一个健康平安的孕期,离不开科学的知识、专业的支持和家人的关爱。从饮食、产检、运动,到情绪、突发状况、分娩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值得认真对待。怀孕需要科学对待,不迷信、不焦虑、不盲从,懂一点护理知识,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母婴健康自然不会偏离方向。
(单位:五华县龙村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东省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