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杜娜
“医生,我家孩子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打喷嚏,鼻涕跟水一样流,一会儿又揉眼睛,这是感冒了吗?”这是儿科门诊常听到的家长提问。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的这些症状并不是感冒,而是过敏在作怪。儿童过敏症状常常被忽视或误判,导致孩子反复出现不适,影响学习和生活。学会识别这些信号,是家长保护孩子健康的重要一步。
过敏不是小题大做
过敏的本质是孩子的免疫系统把一些本来无害的物质,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食物蛋白等当成“敌人”,引发免疫反应。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皮肤发痒,都是免疫反应的外在表现。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而且过敏不是一时的“小毛病”,如果长期不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炎、哮喘,甚至影响睡眠、学习和生长发育。
鼻子是“第一报警器”
儿童过敏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鼻部症状。过敏性鼻炎会让孩子频繁打喷嚏,尤其是在早晨或接触过敏原后发作,鼻涕多为清水样,鼻塞会让孩子张口呼吸,晚上还可能打呼噜。长期鼻塞会让孩子出现“过敏性面容”,眼睛下方有淡淡的青黑色,鼻梁两侧因频繁揉鼻而有横纹。有些孩子感冒后症状总是拖很久,其实是过敏在延长病程,而不是普通感冒没好。
眼睛和皮肤也会“求救”
过敏不仅影响鼻子,眼睛和皮肤也会“发声”。过敏性结膜炎会让孩子双眼发痒、流泪、发红,有时会不停眨眼或揉眼。长期揉眼容易导致角膜受损,甚至加重近视。皮肤过敏在儿童中也很常见,比如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或脱屑。皮肤瘙痒会让孩子睡不好觉,白天注意力下降,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咳嗽和喘息要警惕
有些儿童过敏并不表现为典型的鼻炎或皮疹,而是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过敏性咳嗽通常是干咳,夜间或清晨加重,感冒药和止咳药效果不佳;如果伴有喘息、呼吸急促,就要警惕哮喘的可能。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是其主要诱因之一。早期识别并控制过敏,可以大大降低哮喘发作的风险。
诱因可能就在家里
儿童过敏的常见诱因有不少就隐藏在日常生活里。室内的尘螨是罪魁祸首之一,它喜欢藏在床垫、枕头、被褥和地毯里。宠物皮屑、霉菌孢子、二手烟也是高危过敏原。春秋季的花粉会让一些孩子症状明显加重。饮食方面,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等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症状与环境、饮食的关系,记录下来,帮助医生判断过敏原。
如何科学判断是不是过敏
虽然家长的观察很重要,但确诊需要专业检测。医院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孩子对哪些物质过敏。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结果要结合临床表现来判断,不能只看化验单。有些孩子检测结果阳性,但生活中并无相关症状,这时不必过度限制饮食或环境,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生活困扰。
缓解和预防的日常措施
一旦明确孩子有过敏倾向,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防护。尘螨过敏的孩子应使用防螨床罩、每周用热水清洗床上用品,减少毛绒玩具和地毯;花粉过敏的孩子在花粉季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戴口罩和眼镜,回家后及时洗脸、漱口、更换衣物;宠物过敏的孩子应避免与宠物密切接触,并保持室内清洁;食物过敏则要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同时注意营养均衡。对于症状较重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建议鼻喷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或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配合度
儿童过敏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家长过度紧张、动辄责备,孩子会对治疗产生抵触;而如果家长积极配合、科学管理,孩子更容易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在解释病情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戴口罩、为什么不能吃某种食物,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配合防护措施。
儿童过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把它误当成感冒或“小毛病”而延误管理。早期识别、科学防护、合理用药,可以大大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风险。作为家长,不必因为孩子过敏而过度焦虑,更不应掉以轻心。把过敏当成需要长期管理的健康状况,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去面对,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活泼、自在的童年。
(单位:廊坊市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