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艳红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患者发病时,关节常会突发红肿热痛的症状,而饮食不当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首要因素。据统计,70%的患者存在认知偏差,因误食高嘌呤食物而发病。本文将从底层逻辑出发,梳理痛风患者适宜的饮食清单及相关技巧,助力患者从根源上减少痛风发病。
一、痛风与饮食的“因果链”
食物中的嘌呤经消化分解为尿酸,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肾脏排泄尿酸维持平衡。但当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或促进尿酸生成的食物(如果糖、酒精)时,血尿酸水平会突破420微摩尔/升的“临界值”,尿酸盐结晶便在关节、软骨甚至肾脏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因此,痛风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控嘌呤、限促排、保排泄”。
二、安全食物清单
1. 主食类:全谷物替代精制米面,稳定血糖控尿酸
精制米面(如白米饭、白面包)升糖指数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尿酸排泄。建议将50%的主食替换为全谷物(燕麦、糙米、荞麦)或薯类(红薯、山药),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同时提供B族维生素辅助代谢。需注意,发芽的谷物(如麦芽)嘌呤含量略高,痛风急性期需避免。
2. 蛋白质类:鸡蛋、牛奶是“黄金搭档”,植物蛋白优选豆制品
动物蛋白中,鸡蛋(嘌呤含量1.3毫克/100克)、牛奶(嘌呤含量1.4毫克/100克)几乎不含嘌呤,且富含优质蛋白,是痛风患者的“安全蛋白源”。植物蛋白中,豆腐、豆浆等豆制品经加工后嘌呤含量大幅降低(如北豆腐约55毫克/100克),可适量食用;但未发酵的黄豆、黑豆嘌呤较高(约190毫克/100克),急性期需忌口。
3. 蔬菜类:多数绿叶菜安全,但避开“高嘌呤素食”
大部分蔬菜(如白菜、黄瓜、番茄)嘌呤含量低于30毫克/100克,可放心食用。但需警惕3类“隐藏风险菜”:
菌菇类:香菇(214毫克/100克)、金针菇(168毫克/100克)嘌呤含量接近肉类;
鲜豆类:芦笋(500毫克/100克)、豌豆苗(150毫克/100克)嘌呤含量超部分海鲜;
干制品:紫菜(517毫克/100克)、银耳(247毫克/100克)因脱水浓缩,嘌呤含量飙升。
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为500克,以深色绿叶菜为主,烹饪前焯水可去除部分嘌呤。
4. 水果类:低果糖是关键,樱桃、草莓有“额外加分”
果糖会促进尿酸生成,因此需避开高果糖水果(如荔枝、龙眼、芒果)。低果糖水果中,樱桃含花青素可抑制尿酸生成,草莓富含维生素C能促进尿酸排泄,每日建议摄入200~300克,直接食用优于榨汁(避免果糖浓缩)。
三、高危食物黑榜
1. 动物内脏与海鲜:“嘌呤炸弹”需彻底远离
动物内脏(肝、肾、脑)嘌呤含量普遍超过300毫克/100克,海鲜中沙丁鱼(345毫克/100克)、凤尾鱼(350毫克/100克)更是“嘌呤王者”。研究显示,每周食用1次海鲜可使痛风风险增加50%,急性期患者需严格禁食。
2. 酒精类:啤酒是“双重打击”,红酒也非绝对安全
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同时促进嘌呤分解。啤酒因含鸟苷酸(经代谢生成嘌呤)和酒精的双重作用,对尿酸影响最大;红酒虽含抗氧化物质,但酒精含量仍会干扰代谢,建议痛风患者完全戒酒。
3. 浓汤与火锅:嘌呤易溶于水,越煮越“毒”
肉汤、鱼汤中嘌呤含量是肉类的3~10倍,火锅汤底经反复煮沸,嘌呤浓度可高达500毫克/100毫升。痛风患者应避免喝汤,涮煮时先涮蔬菜(减少嘌呤吸附),再涮肉类(缩短煮制时间)。
四、饮食搭配技巧
痛风饮食管理有三要点:一是控制每日嘌呤总量,急性期<150毫克、缓解期<300毫克,可借助工具记录;二是优化烹饪方式,肉类先焯水,避免高温长时间烹制;三是保证每日2000毫升水,必要时遵医嘱服小苏打片碱化尿液。
五、结语
痛风饮食管理需要科学平衡,要“控嘌呤、限促排、保排泄”,牢记食物选择要点,避开高危食物,掌握烹饪技巧并多饮水。此外,饮食调整要与药物、运动协同,定期监测血尿酸,如此才能让关节少“闹脾气”,享受无痛生活。
(单位:滦南县长凝镇中心卫生院,省市:河北省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