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韩红娜
心脏不适绝非小事,“躺平”更不是万能解法。面对不同程度的症状,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判断、科学应对:危险时果断求救,轻微时及时检查,日常中做好预防。
心脏不适:“躺平”未必能解决问题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一旦出现不适,往往提示心肌供血、节律或功能出现异常。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脏不适,对“躺平”的反应截然不同,盲目依赖休息可能延误病情。
以心绞痛为例,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伴随胸闷、出汗,多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此时躺平休息可能让疼痛减轻,但这是因为身体耗氧量下降,并非血管狭窄得到改善。若不及时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或本身是急性心肌梗死,单纯躺平甚至可能因延误治疗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留下终身心脏损伤。
这些错误处理方式,比心脏不适更危险
面对心脏不适,除了盲目“躺平”,还有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可能加重病情或掩盖危险信号。
错误一:疼痛忍一忍,“扛过去”就没事
很多人觉得心脏疼是“小毛病”,尤其在症状轻微时,会选择硬扛。但心脏对疼痛的“耐受度”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约20%的患者疼痛并不剧烈,可能只是轻微胸闷或上腹部不适,这种“无痛性心梗”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若硬扛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导致心肌不可逆坏死。
错误二:立即吃“速效救心丸”,不管症状类型
“速效救心丸”是不少家庭的常备药,但并非所有的心脏不适都适用。它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和冰片,更适合气滞血瘀型心绞痛,能缓解血管痉挛、改善供血。但若是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早)引起的心悸,或主动脉夹层,吃速效救心丸不仅无效,还可能因延误针对性治疗而加重风险。
错误三:剧烈咳嗽或拍打胸口“急救”
网上曾流传“心肌梗死时用力咳嗽能自救”的说法,这其实是误区。剧烈咳嗽会增加胸腔压力,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本身已缺血缺氧,强行咳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血压波动,反而危及生命。
错误四:症状缓解后,拒绝就医检查
有些人在心脏不适缓解后,觉得“没事了”,不愿去医院检查。但很多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隐匿性,症状缓解不代表病灶消失。比如一次短暂的心绞痛,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信号,若不及时通过心电图、冠脉CT等检查明确病因,未来可能突发心肌梗死。
正确应对:分情况处理,把握“黄金时间”
面对心脏不适,科学的处理方式应结合症状特点,快速判断并采取行动:
第一步:识别危险信号,立即求救
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致命问题,需立即拨打120: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疼痛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腹部,伴随大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突然出现极度乏力、意识模糊、晕厥。
等待救援时,保持安静平卧,避免情绪激动和移动。若患者心跳骤停,身边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直到专业人员到达。
第二步:针对非紧急情况,科学处理
若症状较轻(如短暂胸闷、心悸,休息后缓解),可能与劳累、情绪、轻度心肌缺血有关,可按以下方式处理:立即停止活动,找舒适的体位休息(坐姿或半卧位,避免平躺时加重心脏负担);保持环境通风,放松情绪,避免紧张;若既往有冠心病史,可按医嘱含服硝酸甘油(每次1片,舌下含服,5分钟未缓解可再服1片,最多3片);症状缓解后,及时就医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明确病因。
第三步:日常预防,减少发作风险
有心脏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的人,应注意:遵医嘱规律服药,不擅自停药或换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受凉;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心率、血脂等指标;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并告知家人存放位置。
记住,对心脏健康而言,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比任何“侥幸心理”都重要。保护心脏,从学会正确应对每一次不适开始。
(单位:大名县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