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红霞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监测就好比是汽车的仪表盘,它可以实时反映出身体的“燃料”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有很多“糖友”对血糖监测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人认为“没有不舒服就不用测血糖”,也有人会过度监测使手指千疮百孔。实际上,科学、合理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才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监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血糖监测的相关知识,希望对“糖友”们管理血糖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说自我血糖监测很重要
1.血糖监测的作用
血糖监测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出饮食、运动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即时影响,能够尽早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可以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与指导;同时还可以预防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延缓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进展。
2.血糖监测不规范的危害
据相关文献报道,定期监测血糖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得更好,而不监测血糖者更容易发生以下情况,如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波动大、加速并发症发生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会明显下降,用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血糖监测过度的弊端
过度监测血糖的患者,容易出现手指疼痛、皮肤硬结等情况,同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心理焦虑。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通常如下:
(1)初始治疗,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或长效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降糖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者不稳定,需每天监测。
(2)血糖控制好且稳定的患者,通常1~2周监测1天就行,血糖持续控制较好者,可再酌情减少监测频率。
(3)当患者病情危重,或在剧烈活动前后、同时患有发热、腹泻等其他疾病,以及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时,可适当增加测定次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临床中的用药种类较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所用药物种类、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具体的监测频率。
2.血糖监测的时间点
血糖监测的时间点是依据患者病情需要来确定的,如测定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以及夜间3点血糖。
(1)四段血糖:即早餐前+三餐后2小时;
(2)五段血糖:即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
(3)七段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
(4)八段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3点。
三、规范的操作步骤
(1)准备阶段:先洗手,避免手上的糖分影响结果,保持手指自然下垂30秒,促进血液循环。在测量前需确认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条代码是否一致,并检查试纸是否在有效期内,同时保证血糖仪电量充足。
(2)采血技巧:可以选择痛感较轻的手指侧面,注意不要挤压手指,以免组织液稀释血液;可以轮换采血部位,避免出现皮肤硬化情况,采血时保证血量充足,需完全覆盖住试纸的反应区。
(3)结果记录:记录好血糖值、血糖测量时间,对进食、运动、用药等特殊情况需做好备注并定期整理好数据,在就诊时可以带给医生参考。
四、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血糖仪校准:为确保测量准确性,建议定期由专业人员对血糖仪进行校准,每年1~2次。
(2)末梢血与静脉血对比:如果需对比末梢血与静脉血糖值,需要同步采集样本,先测末梢血再抽静脉血,有助于减少疼痛刺激对末梢血糖的影响。
(3)试纸与仪器检查:需要使用酒精消毒后,等待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采血,防止影响测量结果。
(4)血糖仪维护:要定期清理血糖仪,以免因血渍、灰尘、纤维等杂质影响检测精准度。
总而言之,自我血糖监测就像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导航仪”,建议“糖友”们都要掌握正确操作技巧,并学会分析数据,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血糖监测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完美数字”,而是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身体对治疗的反应,以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控糖方式。
(单位:阜康市人民医院,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