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叶彩凤
拿到糖尿病诊断书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以后不能吃糖了”。但事实上,糖尿病护理远非“少吃糖”这么简单。血糖就像人体的“能量仪表盘”,其稳定运行需要饮食、运动、监测三方协同发力。如果只盯着血糖数值,却忽视了整体生活方式的调节,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1 饮食:不是“少吃”,而是“会吃”
不少糖友陷入“饮食越素越好、热量越低越好”的误区,结果反而出现营养不良、血糖波动加剧的问题。科学的饮食管理核心在于“均衡”,就像搭建积木,每种营养素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
碳水化合物:选对种类比少吃更重要
碳水化合物是最易影响血糖的营养素,但完全拒绝碳水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比如用糙米替代白米,用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这些食物消化吸收慢,能让血糖像平缓的山坡一样上升,而非陡峭的悬崖。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具体数值可根据活动量调整,比如办公室职员每公斤体重每天约需30千卡热量,而体力劳动者可能需要40千卡。
蛋白质与脂肪:控糖路上的“好搭档”
蛋白质和脂肪的补充同样关键。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豆制品,能增强饱腹感并维持肌肉量,建议每天摄入每公斤体重0.8~1.2克。脂肪应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像橄榄油、坚果等,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此外,蔬菜是控糖的好帮手,尤其是绿叶菜,每天至少要吃500克,它们富含的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血糖调节剂”,能延缓糖分吸收。
分餐制:平稳血糖的“小技巧”
分餐制是隐藏的控糖技巧。将三餐分成5~6餐,既能避免餐后血糖骤升,又能防止空腹时血糖过低。比如早餐吃1个鸡蛋加半杯牛奶,上午10点加1小把坚果,午餐吃杂粮饭配瘦肉和蔬菜,下午3点加1个苹果,晚餐适量减少主食量。
2 运动:选对方式,事半功倍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相当于“天然的胰岛素增敏剂”。但盲目运动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空腹剧烈运动易引发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则可能影响消化。
把握黄金时段,选对运动类型
餐后1~2小时是运动的黄金时段。此时血糖处于较高水平,运动能有效消耗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步行是最安全的选择,每天30分钟,步速保持在每分钟80~100步,相当于“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如果膝盖允许,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也很合适,每周至少坚持5天。
抗阻训练:中老年人别忽视肌肉力量
对于中老年糖友,肌肉力量训练不可忽视。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减少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举哑铃、弹力带训练等抗阻运动能增加肌肉量。建议每周2~3次,每次针对大肌群做3组练习,每组重复10~15次。
运动防护: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立即补充糖分;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和防滑鞋,避免足部受伤;运动前后测量血糖,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3 监测:数据是最好的“导航仪”
日常血糖监测:抓住关键时间点
家用血糖仪是日常监测的主力,空腹和餐后2小时是必测时间点。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7.2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0mmol/L。如果正在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天测4~7次(空腹+三餐前后+睡前);病情稳定后,每周至少测2~4次。
定期检查:预防并发症的“保护伞”
每3个月要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血糖更能体现控糖效果,理想值应低于7%。每年还需做一次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足部检查,因为高血糖会悄悄损伤血管和神经,早期发现才能避免失明、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记录血糖日记: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律
每次测量后,详细记录血糖值、饮食内容、运动情况和身体不适,比如“早餐吃了2两杂粮粥+1个鸡蛋,餐后步行30分钟,2小时血糖6.5mmol/L”。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哪些食物会让血糖飙升,哪种运动方式效果更好。
4 结语
别让“控糖”成为生活的全部,学会在饮食中找到乐趣,在运动中感受活力,在监测中掌握主动,才能与糖尿病和谐共处,拥抱健康生活。
(单位:南雄市乌迳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东省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