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永刚
流感高发季,感冒药是家庭药箱的“常客”。但很多人不了解,部分感冒药里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实则是隐藏的“肝脏杀手”。它虽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成分,看似温和,可一旦超量、重复用药或长期使用,就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严重时会直接危及生命,用药务必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双刃剑的真相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烧止痛药,能有效缓解感冒发烧、头痛、牙疼等不适。它通过调节体内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来发挥作用,减少引发发烧和疼痛的信号传递。对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发的发热,对乙酰氨基酚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它可以有效改善头痛、关节疼痛、偏头痛、牙疼、肌肉酸痛、神经痛等多种症状。
使用时需注意每日最大剂量,过量可能损伤肝脏。对乙酰氨基酚是感冒药里的常见成分,安全性有严格“剂量红线”把控:成人每日最大推荐剂量是4克,单次不超过1克。然而,这一安全阈值极易被突破,因为不少复方感冒药都含该成分。若患者同时服用多种含此成分的药,或自行加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就可能从“解药”变为危害健康的“毒药”。
肝脏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的核心场所。药物在肝内转化为无毒物质时,会大量消耗谷胱甘肽。一旦剂量超标,谷胱甘肽被耗尽,代谢中间产物就会如“脱缰野马”,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其坏死。美国FDA数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是引发急性肝衰竭的“头号元凶”,占比超50%。在中国,因滥用感冒药导致的肝损伤案例也在逐年增多。
真实案例:儿童肝移植的警示
2025年,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连救治三名因感冒药患急性肝衰竭的患儿。11个月大的伦伦服用感冒冲剂后,皮肤快速发黄,转氨酶飙升至正常值200倍,无奈接受肝移植;10岁的乐乐同时吃退烧药和感冒药,引发肝昏迷,也需换肝保命。这些揪心案例揭示残酷现实:儿童肝脏代谢能力远弱于成人,对药物毒性更为敏感,即便常规剂量,也可能带来严重且不可逆的后果。
医生指出,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宁少勿多”原则:
剂量计算:对乙酰氨基酚需按体重调整剂量,每次10~15毫克/公斤,24小时内用量不超过80毫克/公斤。
疗程控制:解热不超过3天,止痛不超过5天;
避免混用:严禁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另外,也要避免与布洛芬等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同时服用。
全球监管:从限制剂量到黑框警告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已引发全球警惕:美国FDA要求处方药中每片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不超过325毫克,并添加黑框警告;欧洲部分国家为保障用药安全,限制非处方药销售,强制要求药店登记购买者信息;日本、韩国强制要求药品包装标注肝损伤风险,并限制单次购买量。
中国虽未出台全国性限制政策,但《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明确建议:避免自行联合使用感冒药;长期饮酒者、肝病患者禁用;服药期间禁止饮酒,以减少代谢负担。
安全用药:四招守护肝脏健康
读懂说明书:核对药品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例如,泰诺、白加黑、999感冒灵等均含对乙酰氨基酚;
咨询专业人士: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用药前需经医生评估;
监测身体信号: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黄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选择替代方案:低烧时,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如温水擦拭等;若疼痛较为明显,则可按需选用合适的局部外用药,例如贴剂。
结语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并非“罕见副作用”,而是与用药习惯直接相关。从儿童肝移植的惨痛教训,到全球监管的升级行动,都在警示我们: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只有科学谨慎的用药态度。下一次打开药箱前,请多问一句:“这药含对乙酰氨基酚吗?我今天的剂量超标了吗?”守护肝脏健康,从拒绝“盲目吃药”开始。
(单位: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省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