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覃夏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压力大,胃肠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许多患者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思路,往往只关注胃痛、腹胀、腹泻等局部症状,而忽视了脾胃虚弱对全身健康的深远影响。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当脾胃虚弱时,不仅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还会引发全身性的健康问题。因此,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治疗胃肠问题,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更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提升生活质量。
为什么中医如此重视脾胃功能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为全身各脏腑提供营养;胃主受纳,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两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营养代谢过程。更重要的是,脾胃还承担着“气血生化之源”的重任,人体的气血津液都需要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来生成。当脾胃功能正常时,人体气血充足,脏腑功能协调,抵抗力强,不易生病。反之,脾胃虚弱则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全身脏腑失于濡养,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很多疾病时都要考虑调理脾胃的根本原因。
脾胃虚弱如何影响全身健康
首先是营养吸收障碍,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功能减退,即使吃得再好,人体也无法充分吸收营养,长期下去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问题。其次是免疫功能下降,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虚弱导致正气不足,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反复感冒、感染,甚至诱发过敏性疾病。再次是精神状态受影响,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无法上濡于脑,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神经精神症状。此外,脾胃虚弱还会影响水液代谢,导致痰湿内生,表现为肥胖、水肿、关节疼痛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中医如何识别脾胃虚弱的表现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有其独特的方法和标准,通过四诊合参能够准确判断脾胃功能状态。从症状表现看,脾胃虚弱患者通常有食欲缺乏、餐后腹胀、大便溏薄或便秘交替、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典型症状。舌诊方面,多见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薄白,舌质淡红或淡白。脉诊则常见脉象细弱或濡缓,反映气血不足、运化无力的状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患者以脾气虚为主,表现为消化不良、便溏、倦怠;有些以脾阳虚为主,出现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还有些以胃阴虚为主,表现为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燥。只有准确辨识不同类型的脾胃虚弱,才能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有哪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核心方法,通过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个性化调理,如健脾丸调理脾气虚,人参健脾丸治疗脾胃气虚,补中益气汤升举中气等。针灸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刺激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刺激腹部经络和穴位,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艾灸疗法特别适合脾阳虚患者,通过温热刺激,能够温阳散寒,振奋脾胃功能。此外,中医还重视药膳食疗,如山药薏米粥健脾祛湿,莲子猪肚汤补脾养胃,陈皮茶理气健脾等,通过日常饮食调理逐步改善脾胃功能,体现了“药食同源”的中医特色。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脾胃健康
饮食调理是基础,要做到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品,细嚼慢咽,让脾胃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情志调节同样重要,中医认为“思虑伤脾”,长期的焦虑、抑郁、过度思虑都会损伤脾胃功能,因此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方式调节情绪。适度运动能促进脾胃运化,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八段锦、五禽戏等,既能强身健体,又不会过度消耗脾胃之气。作息规律对脾胃健康也至关重要,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脾胃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脾胃虚弱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治疗胃肠问题,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提升生活质量。记住,照顾好脾胃,就是在为全身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位:来宾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