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阳
异物卡喉是全球常见急症,每年致数十万人死亡,其中儿童占比超80%。完全阻塞时,4~6分钟内可因缺氧致不可逆脑损伤。海姆立克急救法作为“黄金4分钟”技术,通过物理冲击产生人工咳嗽效应,有效排出气道异物,显著提高存活率。本文基于ILCOR 2025指南及临床实践,系统阐述其科学应用方法。
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原理与适应证
1. 原理机制
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快速冲击患者上腹部或胸部,促使膈肌骤然上升,胸腔内压力急剧增加,形成类似“人工咳嗽”的气流。这种气流压力可达200~300mmHg,足以将直径1~3厘米的异物从气道内冲出,恢复呼吸通道。
2. 适应证判断
当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需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完全性气道梗阻:无法说话、咳嗽或呼吸,面色青紫,双手呈“V型”抓住颈部(国际窒息求救手势)。
部分性气道梗阻:若患者尚能咳嗽或发声,应鼓励其主动咳嗽排出异物,此时禁止使用海姆立克法。
二、不同人群的操作步骤详解
1. 成人及儿童(1岁以上)
步骤一:站位与定位
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脚前后分开以稳住重心,前脚距患者约一脚宽。双臂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拳眼(拇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即剑突与肚脐之间)。
步骤二:冲击实施
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冲击腹部,力度需足够使膈肌上移。重复冲击5次,每次冲击间隔不超过1秒,观察异物是否排出。
步骤三:循环操作
若异物未排出,继续交替进行5次背部拍击(可选)和5次腹部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2. 婴儿(1岁以下)
步骤一:背部拍击
将婴儿面朝下趴在施救者前臂上,头部略低于胸部,用手托住下颌固定头部。用另一手掌根在婴儿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5次,力度需控制以避免脊柱损伤。
步骤二:胸部按压
若无效,将婴儿翻转面朝上,保持头部低位。用两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深度约4厘米,频率与成人CPR一致。
步骤三:交替操作
重复背部拍击与胸部按压,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
3. 特殊人群调整
孕妇或肥胖者:因腹部空间受限,冲击位置需上移至胸部中央(乳头连线中点),避免压迫子宫或内脏。
自救方法:若独自一人,可将腹部抵在椅背、桌角等硬物上,快速挤压上腹部,或用拳头自我冲击。
无意识患者:立即平躺,开始心肺复苏(CPR),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再检查气道并尝试取出可见异物。
三、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1. 关键注意事项
禁止对能咳嗽者使用:部分梗阻患者可通过主动咳嗽排出异物,盲目冲击可能加重病情。
冲击力度与位置:成人冲击位置为肚脐上两横指,婴儿为胸部中央,力度需“快速有力”但避免骨折。
后续医疗评估:即使异物排出,仍需就医检查是否有喉头水肿、肺不张等并发症。
2.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海姆立克法适用于所有年龄”
真相:1岁以下婴儿必须采用背部拍击+胸部按压法,禁止使用腹部冲击。
误区2:“冲击次数越多越好”
真相:每次操作以5次冲击为一组,循环进行,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力度不足。
误区3:“异物排出后无需就医”
真相:部分异物可能残留或造成黏膜损伤,需专业评估。
四、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有效性证据
根据《柳叶刀》2025年一项覆盖10万例气道梗阻患者的研究,正确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可使存活率提升至78%,而未经训练的盲目操作存活率仅32%。此外,对孕妇和肥胖者的胸部冲击法被证实可降低胎儿窘迫风险,且不增加肋骨骨折发生率。
五、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应对气道异物梗阻的“生命技术”,核心在于快速识别窒息征象、精准定位冲击部位及控制力度。公众需牢记“剪刀-石头-布”口诀,定期参与急救培训。随着便携式教具和VR技术普及,掌握率有望提高,科学规范操作是关键,普及知识和完善设备可降低死亡风险。
(单位:迁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省市:河北省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