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桑红琼
厨房油烟是导致非吸烟人群(尤其是女性)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疾控数据显示:超60%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有长期油烟暴露史。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部分烹饪油烟列为“2A级致癌物”。
一、油烟中的致癌物
当我们煎、炒、烹、炸时,食物中的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油烟。这并非简单的“水蒸气”,而是含有多种已被国际权威机构确认的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PAHs)如强致癌物苯并[a]芘(BaP),尤其在高温油炸、烧烤时产生得多;丙烯醛、甲醛等醛类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细胞毒性;细颗粒物(PM2.5)可深入肺部,携带多种有害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某些烹饪油烟排放物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Group 2A)。更令人警醒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中,超过60%有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病史。这绝非巧合,而是油烟危害的直接证据。
二、破除三大误区
面对油烟威胁,许多人存在认知误区,导致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一:“开窗通风就万事大吉”
自然通风有一定帮助,但研究显示,即使开窗,烹饪高峰期的厨房内PM2.5浓度常严重超标,远高于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的水平。油烟扩散快,仅靠开窗难以快速有效清除。
误区二:“装了抽油烟机就高枕无忧”
抽油烟机是关键防线,但若性能不足(风量/风压不够)、安装高度不当、未定期清洗导致效率下降或未在烹饪前开启、烹饪后延时关闭,都无法发挥最佳效果,残留油烟依然危害健康。
误区三:“只有爆炒才会产生油烟”
错!即使是蒸煮、炖汤等“温和”的烹饪方式,随着时间延长,尤其在烧开水、汤汁沸腾溅到热锅壁时,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油烟和有害气溶胶。长时间、高频次的厨房工作,累积暴露风险不容忽视。
三、科学防护六关键 认识到风险是第一步,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才是关键:
1、装备升级:选择并使用“高效抽油烟机”,选购时重点关注风量(排风量)和风压。建议选择风量≥15立方米/分钟(房屋面积大、常爆炒选更大),风压≥300Pa(高层住宅或排烟管道长的尤其重要)的产品。侧吸式或顶侧双吸式通常效果更好。
2、正确使用:务必在开火前就打开油烟机,烹饪结束后继续运行3~5分钟再关闭,确保吸净余烟。安装高度要适宜(说明书为准,通常灶台到油烟机底部65~75cm)。
3、定期维护:滤网(油网)至少每月清洗一次,深度清洗建议每季度或半年一次,保证吸力不衰减。这是最常被忽视的关键点!
4、烹饪方式优化:给油锅“降降温”,优先选择蒸、煮、炖、凉拌、微波炉等低温或免油烟的烹饪方式,减少煎炸、爆炒频次和时间。必须爆炒时,控制油温(避免冒青烟),缩短时间,减少食材水分与高温油接触产生的剧烈油烟。
5、锅具选择:使用锅盖能有效抑制油烟扩散,辅助减烟的“好帮手”,考虑使用厚底、导热均匀的不粘锅、陶瓷锅、不锈钢复合底锅等。但需注意,“无烟”是相对的,高温下任何锅具都可能产生油烟。
6、通风强化:打造厨房“新风系统”,抽油烟机是主力,在厨房窗户或墙面安装强力排气扇,条件允许下,可考虑使用带有除油烟、除PM2.5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作为补充。
7、健康监测:早期发现的“预警哨”长期在厨房工作(尤其是每日烹饪时间长、通风条件欠佳)的人群,应重视肺部健康。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别是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对于早期发现肺癌至关重要。
四、案例警示:李阿姨的三十年厨龄与一次警醒
李阿姨(30年厨龄)因长期暴露油烟罹患早期肺癌。经规范治疗并落实防护措施(使用高效油烟机、减少爆炒、定期体检)后病情有效控制。 五、结语 守护家人健康需从科学防护开始:强化油烟机效能、优化烹饪方式、坚持定期体检,让厨房成为安全温暖的港湾。
(单位: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省市:广东省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