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丽花
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临床常用的静脉通路装置,能满足输液、监测等多种治疗需求,但血栓、堵管等并发症可能影响其使用安全。以下从预防与处理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血栓预防
1.导管选择:依据患者血管条件和治疗需求,挑选适配的导管。血管较细者避免使用过粗导管,如儿童或老年患者宜选4~5Fr导管,成人常规用7~8Fr导管;优先选用硅胶、聚氨酯等生物相容性好的材质,减少血管刺激。
2.规范操作:穿刺需在超声或X线引导下进行,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损伤静脉内膜。操作中动作轻柔,如进针角度控制在30°以内,送管时避免暴力推送以防血管内皮受损。
3.促进循环:鼓励卧床患者适度活动肢体,如每2小时进行一次握拳、伸臂动作,每次10~15下;穿刺侧肢体可适当抬高15°~30°。颈部或锁骨下导管使用者,需每小时变换一次头部姿势,防止血管受压。
4.抗凝管理:高凝状态患者(如癌症、糖尿病患者)需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用药期间每天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瘀斑、牙龈是否出血,平衡血栓预防与出血风险。
5.减少操作:降低导管接口打开频率,每次操作前用酒精棉片消毒接口15秒以上,闲置导管24小时内无使用计划时及时拔除,缩短留置时间以降低血栓风险。
二、血栓处理
1.病情评估:结合患者症状(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检查(超声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凝血功能检测INR、APTT值)进行综合判断。
2.抗凝治疗: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剂量,如低分子肝素需依据患者体重计算用量,监测出血并发症。
3.溶栓干预:血栓形成时间短(<72小时)且病情重者,可使用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治疗中每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心率,严密观察有无头痛、呕血等出血迹象,异常时立即停药处理。
4.导管处置:未完全堵塞且需保留的导管,在抗凝或溶栓期间每4小时回抽血液检查通畅性;无效时考虑拔除,操作前先回抽导管内血液,动作轻柔防血栓脱落。
5.对症支持:肿胀疼痛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避免按摩、受压碰撞,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三、堵管预防
1.冲封管规范:输液前后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推-停-推手法),封管采用正压技术,液量为导管容积1.2~1.5倍。常规每8小时冲管一次,高凝患者缩短至4~6小时。
2.药物配伍管理:明确药物禁忌,如头孢类与钙剂、氨基酸与脂肪乳不可同时输注,防止沉淀结晶堵管,两类药物输注间隔需用生理盐水冲管。
3.导管维护:无菌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出现污染、松动时立即更换,保持清洁;固定导管时预留一定活动度,避免导管扭曲受压,降低感染及堵管风险。
4.液体选择:尽量不通过导管输注中药制剂、脂肪乳等有渣液体,必须使用时每4小时冲管一次,密切观察导管回血情况。
5.定期检查:每班次通过回抽血液、观察输液速度判断导管通畅性,发现推注阻力增大时及时处理。
四、堵管处理
1.原因判断:区分血栓性与非血栓性堵管,血栓性堵管多表现为回抽无血但推注有阻力,常伴导管回血缓慢;非血栓性堵管常因体位变化、导管扭曲或药物沉淀导致通畅性改变,调整后可能暂时恢复。
2.非血栓性处理:导管扭曲受压者调整患者体位,如颈部导管患者头部偏向对侧;药物沉淀者根据药物性质用对应溶液轻柔冲洗,如酸性药物沉淀用5%碳酸氢钠冲洗。
3.血栓性处理:尝试用10ml生理盐水轻柔回抽,无效时用尿激酶25万U加生理盐水2ml稀释后注入导管,保留30~60分钟再回抽,两次溶栓间隔需超过4小时,总量不超过50万U。
4.导管更换或拔除:处理后仍不通畅且需继续使用时,在原穿刺点附近重新置管;无需保留者及时拔除,拔管后按压穿刺点15~20分钟防止出血,拔管后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
通过科学预防与规范处理,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堵管风险,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操作中需严格无菌原则,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发导管相关感染或血栓脱落等严重并发症。
(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