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虹娟
胎心监护是孕期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能及时发现胎儿缺氧、宫内窘迫等问题,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很多孕妇对胎心监护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过度紧张频繁监测,要么忽视检查时机,因此,掌握正确的胎心监护方法十分关键。
一、明确胎心监护的适用时间
并非所有孕期阶段都需进行胎心监护。一般来说,孕32~34周开始,孕妇需每2周进行1次胎心监护;孕36周后,应每周进行1次。若存在高危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等,需提前至孕28~30周启动监护,且监测频率需遵医嘱增加。过早进行胎心监护可能因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结果不准确,反而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二、做好监护前的准备工作
监护前的准备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首先,孕妇需选择餐后 1~2 小时进行监测,此时胎儿活动较为活跃,避免空腹时胎儿处于睡眠状态影响数据。其次,监测前可适量进食甜食(如一小块蛋糕、一杯果汁),但需控制量,防止血糖骤升骤降。穿着方面,建议穿宽松的上下分体衣物,方便暴露腹部。此外,监护前半小时可适当走动,唤醒处于睡眠周期的胎儿,若胎儿仍不活跃,可轻拍腹部或听轻柔音乐引导其活动。
三、掌握正确的监护操作流程
胎心监护通常在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用胎心监护仪。使用家用仪器时,需先仔细阅读说明书,选择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同样采取半卧位或左侧卧位,将探头缓慢在腹部移动,找到胎心最清晰的位置后固定,每次监测时间建议与医院标准一致,即20~30分钟,监测数据需及时拍照留存,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在医院监测时,孕妇取半卧位或左侧卧位,避免平卧位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胎儿供血。医护人员会在孕妇腹部涂抹耦合剂,将胎心探头固定在胎心最响亮的位置(多在胎儿背部),宫缩探头固定在宫底处。监测过程中,孕妇需保持安静,避免翻身或触摸探头,同时注意观察监护仪屏幕,若发现胎心波动异常或有腹痛、胎动异常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整个监测过程约20~30分钟,若胎儿活动不足,可能需延长至40分钟。
四、读懂胎心监护结果
胎心监护报告主要看胎心基线、变异幅度、加速次数三个核心指标。正常胎心基线为110~160次/分钟,变异幅度在5~25次/分钟之间,20分钟内至少有2~3次伴随胎动的胎心加速(加速幅度≥15次/分钟,持续时间≥15秒)。若报告显示“反应型”,说明胎儿宫内状况良好;若为“无反应型”,并非一定代表胎儿缺氧,可能是胎儿处于睡眠周期,需在1小时后复查,若仍无反应,需进一步做B超生物物理评分等检查。
五、注意日常监护误区
很多孕妇在家自行使用胎心听筒频繁监听,这种方式只能听到瞬时胎心,无法记录胎心变异和胎动时的加速情况,完全不能替代专业胎心监护。另外,胎心监护时若胎儿不活动,不要用力摇晃腹部,以免刺激胎儿引发不适,可通过改变体位(如坐起、缓慢走动)、吃少量食物(如几颗坚果、半块饼干)等温和方式诱导胎动。同时,无需因一次“无反应型”报告过度恐慌,及时复查并遵循医生建议即可,过度焦虑反而可能影响自身和胎儿状态。
正确的胎心监护是孕期重要的“安全屏障”,孕妇需牢记监测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读懂报告结果,同时避免常见误区,才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若在监护过程中出现任何疑问,应及时与产科医生沟通,让专业医疗团队为孕期安全保驾护航。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妇幼保健院,省市:四川省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