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静
中风以后,病人和家人总会手忙脚乱。住院时有医生和护士照顾,可一回家就担心:“我们能照顾好吗?康复会不会耽搁?”康复是个漫长的路程,住院只是第一步,真正影响恢复的是出院后的坚持和照料。中医的智慧能帮上忙,很多护理方法在家里也能做,简单又实用。
1.调养从日常开始:吃得对,气血足
中医认为,中风的根本是气血不通、阴阳失调,吃饭就是调理气血的事。康复期间的人,饮食要清淡,好消化,少吃咸,少放油,别吃大鱼大肉,多准备点软烂的粥汤,如小米粥、山药粥、莲子百合羹等,既能补脾胃,又比较好吞咽。偏瘫或者吞咽困难的人,吃东西还要防呛,可以把饭做得稠一点,别让稀薄的汤水直接滑入气管。家里人老是担心营养不够,其实中医讲究“少食多餐”,稳定而均衡地进行补给,更利于气血运行。
2.动作康复:动一动,络脉畅
中风后常见偏瘫,肢体活动不便。单纯静养,反而会加重僵硬。中医讲究“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能使经络气血重新畅通起来。在家中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康复动作,比如坐在椅子上慢慢抬起手臂,哪怕是抬不高,也算是一种锻炼。手指头可以用橡皮筋轻轻拉伸,锻炼一下灵活性。下肢没力气的人,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试着踮脚、抬腿,动作不用太复杂,关键是要天天做。有些老人嫌麻烦,觉得见效慢,其实康复的秘诀就是日积月累,哪怕每天多动几下,也是在慢慢地改变神经的连接,为恢复做准备。
3.穴位按摩:一双手,也是好药方
中医里的穴位,就像是人体的“开关”,轻轻一按,就能让气血流通起来,让不舒服的感觉减一些。在家中照顾病人时,家属也可以学习一些常用穴位的按揉技巧。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位置,经常用来缓解手臂僵硬。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方,有健脾养胃、增强体质的作用。太冲穴位于足背大拇趾和二趾之间,可以疏肝解郁,稳定心情。每天找一段安静的时间,用拇指轻轻按揉这些穴位,每个点大概按2到3分钟,力度要适中,让病人感觉到有点酸胀即可。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器具,也不伤身体,还可以增进家人的交流,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和陪伴。
4.情志调护:心情平和,康复才快
中风后,很多病人都会情绪低落,甚至脾气暴躁,这并不是性格变坏了,而是因为中风损害了大脑的某些部分,加上行动不便,心理落差很大。中医说“怒伤肝,思伤脾”,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到康复。家属在照顾时,要懂得多安慰,少责怪,陪病人一同晒太阳,聊家常,哪怕只是静静地陪他坐着,都会给人带来安心的感觉。有时候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病人放松心情。记住,康复不只是身体的修复,心情的好坏也非常重要。一个好心情就像良药一样,能够加速气血的流动,让身体恢复得更有力量。
5.作息规律:顺应天时,养护正气
病人在康复期比较容易感到疲劳,所以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中医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用完全按照古人的方法,但是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对病人的康复是有好处的。白天可以安排短暂的午休,但是不要过长,免得晚上睡不着。晚上睡觉前不要情绪激动,也不要观看刺激的电视节目,睡眠好了,身体的恢复能力就强了,康复就会更进一步。
6.家庭氛围:温暖,是最好的药
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康复需要有一个环境才行。家里的氛围要是温和又宽松,病人就会乐意坚持锻炼。要是家属老是急着催或者埋怨,病人只会越来越沮丧,康复的信心也会被磨掉。可以试试把康复当成一家人的“工程”:孩子帮着端水,老公陪他一起练,兄弟姐妹经常来看,病人会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受苦,大家都在守护着自己。这种温暖,有时候比药还要贴心。
总之,中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没有捷径。康复不是某一刻的奇迹,而是每天坚持的结果。对病人来说,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份温情,都是重新走回生活正轨的力量。只要坚持,康复的路不会孤单,家就是最好的疗养院,而中医护理,就是那盏长明的灯,为前行照亮方向。
(单位:荆门市人民医院,省市:湖北省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