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韦露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面瘫、脊髓损伤等,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影响。许多人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进入漫长的康复期,面对的不是“抢救”,而是“恢复”——重新站起来、说清楚话、拿稳筷子、写好字、行走如常。在现代医学康复治疗中,常见的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训练等手段,重在功能锻炼和神经再训练。而中医则从“整体调和”的角度出发,强调因人、因时、因病而异,提供更为个体化的康复支持。
神经系统疾病后的“看不见的难题”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在急性治疗后虽“保住了命”,但留下了功能障碍:语言不清、肢体无力、吞咽困难、步态不稳、反应迟缓。更容易令人忽视的是,那些外表看似“正常”的病人,常常长期伴随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情绪不稳、失眠焦虑等“隐性”后遗症。
这些症状背后,反映的是神经系统广泛损伤后的综合影响。而每位患者的年龄、体质、原发病类型、受损程度、恢复意愿、心理状态都不同,因此康复不能套用统一模板,而要做到“对人下方”,这恰好是中医擅长之处。
中医看康复:是“整体失衡的调整”
从五脏六腑着眼,调和内在机能
中医认为,大脑为“髓海”,依赖于肾精的滋养,心主神志,肝主筋,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这些脏腑功能一旦紊乱,大脑和神经功能也会受影响。比如脑梗死后的半身不遂,往往不仅是“脑络闭阻”,还伴有气虚、血瘀、痰浊、阴阳失衡等内因。康复中,中医治疗不只针对某个局部症状,而是着重恢复整个机体的“运转机制”,提升内在的修复能力。
强调“气血通畅”,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修复离不开血供与营养,而中医中的“气血通畅”理论,正是指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局部与全身的气血流动,提升脑部供氧、加速神经元恢复。例如,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脑部微循环,针刺特定穴位则可促进神经兴奋传导,提高肌力。
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三大核心手段
中药:中药不是“哪种病吃哪种药”,而是“哪种人、哪种病情用哪种组合”。比如同样是中风后偏瘫,有人舌强语涩、口干烦躁,是阴虚火旺型;有人四肢沉重、困倦嗜睡,是痰湿困阻型;还有人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懒言,是气虚血瘀型。中医医生会根据舌苔、脉象、症状等信息,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如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益气活血汤等,并根据恢复进展灵活加减药材。
针灸: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动经络系统的功能,可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肌肉痉挛、恢复肢体感知,临床常用于偏瘫、面瘫、吞咽障碍等多种神经康复场景。常用穴位如百会、风池、足三里、合谷、阳陵泉等,可用于改善脑部供血、平衡肌张力、提高躯体协调性。对于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的患者,还可针刺舌下穴、廉泉穴、金津玉液穴等,帮助功能恢复。电针、头皮针、温针等方法在一些康复中心也被广泛采用,增强刺激效果,辅助脑部功能重建。
推拿与导引:中医推拿并非简单“按摩”,而是针对经络、筋骨、关节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刺激。康复期常用于改善四肢僵硬、缓解关节紧张、促进肌肉力量恢复。配合中医导引术,如简化太极、八段锦等身心训练方式,还能辅助调节呼吸、心率与情绪,增强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
中医康复还关注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恢复环节
睡眠紊乱与情绪障碍:神经损伤常伴随焦虑、抑郁、失眠。中医通过安神养心、清肝解郁的方法,如针刺神门、内关,服用酸枣仁汤等,可有效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慢性疲劳与易累:一些患者外表正常,但常年精力不济。中医强调“虚则补之”,通过补脾益气、养心健脑的药物与调养,可提升体力和精神状态。
消化吸收差、胃口差: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患者营养难以吸收,影响恢复。中药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四君子汤可调和脾胃,增强体质。
神经疾病的康复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中医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独具价值,不仅因为它能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更因为它从整体出发,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患者身心并重的支持与陪伴。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的温和介入,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更贴近身体节律、更尊重个体状态的康复路径。
(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