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骆艳萍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里,各类闪烁着灯光、发出提示音的仪器围绕在病床周围,它们是守护危重患者生命的“隐形卫士”。其中,呼吸机和监护仪是最核心的两类设备,前者为患者“续命”,后者为医生“探路”。很多人对这些仪器充满好奇,它们究竟如何运作?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怎样的关键作用?
呼吸机,简单来说就是帮助患者呼吸的“人工肺”。当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损伤等原因无法自主完成有效呼吸时,呼吸机就会“接手”呼吸功能。它通过一根插入患者气道的气管插管或紧贴面部的面罩,将含氧气体按设定的频率、压力和容量输送到肺部,再辅助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气道压力变化,防止因痰液堵塞导致压力骤升,同时定期进行气道湿化,避免干燥气体损伤呼吸道黏膜。在临床中,呼吸机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对于呼吸微弱但仍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会使用“辅助通气”模式,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奏提供支持;而对于完全丧失自主呼吸的患者,则会采用“控制通气”模式,全程由机器主导呼吸。同时,现代呼吸机还配备了压力监测、漏气补偿等功能,能实时调整参数,避免因压力过高损伤肺部组织。
监护仪则是ICU里的“生命雷达”,它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患者的核心生命体征,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精准依据。监护仪的屏幕上通常会显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体温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贴在患者身上的电极片、指夹式传感器、血压袖带等采集而来。它不仅能实时显示数据,还能自动记录历史趋势曲线,医生可以清晰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比如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循环功能是否逐步改善。以心率监测为例,电极片捕捉心脏电活动信号,转化为直观的心电图波形,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异常,仪器会立即发出报警。血压监测分为无创和有创两种,无创监测通过袖带自动充气测量,有创监测则是将导管插入动脉,能更精准地反映血压动态变化,常用于休克、心脏手术等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快速了解患者肺部的氧合情况,正常值一般在95%以上,低于90%通常提示缺氧,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核心功能外,呼吸机和监护仪在临床救治中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协同闭环,二者的联动配合是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监护仪通过电极、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核心生命体征数据,动态生成趋势曲线,帮助医生直观判断患者对呼吸机通气模式、潮气量、氧浓度、呼气末正压等参数的适应与耐受情况,进而依据数据变化精准调整治疗方案;反之,呼吸机通过有效的机械通气改善患者肺通气及氧合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后,又能间接优化循环状态,促使监护仪上的各项异常指标逐步趋于稳定。
比如患者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后,若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从80%以下回升至95%以上、心率从130次/分钟逐渐降至80~90次/分钟、血压波动幅度缩小,说明通气治疗有效且参数适配;若血氧饱和度仍持续低于90%,同时监护仪提示呼吸频率加快(超过30次/分钟)、血压下降,医生可结合这些数据快速排查原因——可能是气道分泌物堵塞导致通气不足,也可能是肺部感染加重引发肺换气功能障碍,或是通气压力设置偏低,随后通过吸痰清理气道、调整抗生素控制感染、适度提升气道压力等措施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患者家属而言,ICU内密集的仪器、闪烁的屏幕和持续的报警声往往容易引发紧张与焦虑,但了解二者的协同作用后便能更安心。这些设备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与个性化生命支持,为危重患者搭建起坚实的生命保障网。随着医疗技术的迭代升级,呼吸机与监护仪的智能化、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自动适配患者呼吸节律的智能通气模式、基于AI算法的异常指标预警、跨科室的远程监测系统等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不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更能实现病情变化的早发现、早干预,进一步提高重症救治的效率与安全性,为更多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急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单位:夹江县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