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小桥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常会注意到医护人员用柔软的约束带固定手脚。这种看似“捆绑”的操作,实则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保护性措施。它并非简单的束缚,而是通过科学设计,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一、不是“捆绑”,是专业的“体位固定”
手术室里从没有“捆绑”,只有“固定”。这些用来固定的带子,专业名叫“体位固定带”,材质多是柔软的棉质或弹性织物,内侧还会垫上海绵,不会勒伤皮肤。固定的位置也有讲究,通常在手腕、脚踝等肌肉丰富、血管神经少的部位,避开关节和骨头突出处,既稳固又能保护身体。
二、核心目的:保障手术精准进行
之所以要做体位固定,最核心的目的是保障手术精准进行。很多手术对患者体位要求极高,比如腹腔镜手术需要患者保持仰卧并略微倾斜,脑部手术可能要侧卧或俯卧。如果没有固定,手术中患者哪怕轻微翻身、抬手,都可能让手术部位移位。想象一下,医生正在精细缝合血管或切除肿瘤,患者突然动一下,不仅可能让器械误伤组织,还会打乱手术节奏,甚至引发大出血等危险。固定带就像“安全锚”,让患者保持稳定体位,给医生创造精准操作的条件。
三、关键作用:规避全麻患者的意外伤害
“捆绑”是为了保护患者免受意外伤害。手术中,患者大多处于全麻状态,全身肌肉松弛,没有自主活动能力,也无法感知危险。如果不固定,可能出现多种风险,如手或脚滑出手术台边缘导致摔伤;身体不自觉晃动时,碰到手术器械造成划伤或烫伤;甚至在手术床调整高度、角度时,因没有支撑而发生坠床。
四、特殊场景:关键时刻能“救命”
还有些特殊情况,固定带能起到“救命”的作用。比如在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体外循环设备,或在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身体抽搐。这时固定带能防止患者因突发状况剧烈挣扎,避免气管插管脱落、输液管道移位等致命问题。另外,部分手术需要给患者降温或升温,固定带配合保温毯使用,还能减少体温流失,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五、科学约束的四大原则
其一,动态评估机制。术前通过ASA分级评估患者风险,对儿童、老年痴呆患者等特殊群体采用差异化约束方案。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意识状态、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及预计躁动风险
其二,材料学突破。约束材料需摒弃传统粗糙绷带,采用医学级记忆海绵衬垫与3D透气织物制作约束带:记忆海绵能根据肢体轮廓自适应变形,使接触面压力均匀分布在25~30mmHg的安全区间,避免传统约束导致的手腕、脚踝局部缺血、压疮;3D织物则具备高透气性,配合抗菌涂层与抗过敏染料,可减少长时间使用引发的皮肤闷热、瘙痒或过敏反应,提升患者耐受度。
其三,人体工学设计。约束带固定点需精准避开神经血管密集区域,减少医源性伤害:如手腕约束带需定位在尺桡骨茎突上方2~3cm 处,避开腕部正中神经与尺神经走行区,防止压迫导致手部麻木、感觉异常;膝关节约束采用可调节魔术贴与弹性限位装置,既限制膝关节过度屈曲,又保留5~10°的微动空间,防止长时间固定引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下肢约束时还需在脚踝处垫软枕,避免足背动脉受压影响下肢血供。
其四,压力监测系统。部分约束带内置压力传感器,可实时反馈约束强度。当压力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提示调整,确保约束既有效又安全。
六、人性化关怀贯穿全程
其一,术前知情同意。通过可视化工具向患者解释约束目的,消除恐惧心理。此外,对于儿童,会用更柔软的专用固定带,还会让家长在术前安抚孩子,减少恐惧感;对于皮肤脆弱的老人或烧伤患者,会在固定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无菌纱布,避免压伤;如果患者有骨折、关节畸形等问题,麻醉前医生会和麻醉师、护士共同评估,设计特殊的固定方案,确保既安全又不影响手术。
其二,术中动态调整。每15分钟检查约束部位皮肤状况,使用减压垫分散压力。约束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标准,既防止滑脱又避免过度压迫。
其三,手术后,护士会第一时间解开固定带,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很多患者醒来后会疑惑 “我刚才被绑着吗”,这正说明固定带的使用既安全又温和,不会给患者留下明显不适。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