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妮妮
夏季是溺水事件高发的季节,无论是孩子在游泳池中意外滑入深水,还是成年人在海边、湖泊发生事故,溺水总是来得迅速而凶险。一旦发生,如果没有在黄金时间内实施科学、有效的急救,轻则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重则直接威胁生命。那么,当溺水患者被紧急送入医院,急诊科医生是如何在生死边缘展开抢救的?
什么是“黄金抢救时间”
所谓“黄金时间”,是指溺水患者被救出后最初的4到6分钟。这段时间内,人体尚未发生严重的器官缺氧损伤,是逆转生命危险的关键窗口。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尤其是在没有进行任何复苏措施的情况下,大脑因缺氧开始迅速受损,救治难度陡然上升,存活率显著下降。急诊科医生深知这个时间的重要性,因此从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秒钟起,抢救就已全面展开。整个流程既高效又系统,目标只有一个,迅速恢复呼吸、保障供氧,挽救生命。
溺水后的生理变化:抢救为何如此紧迫
水进入呼吸道后,导致气道痉挛、肺泡灌水,引发严重的通气与换气障碍。大量水分还会破坏肺部结构,使氧气无法进入血液,造成低氧血症。一旦脑部缺氧超过4分钟,神经细胞便开始不可逆死亡。除了窒息,溺水还可能引起低体温、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肺水肿等问题,这些都是医生在抢救时必须迅速识别和应对的生理危机。
急诊室的第一步:初步评估与复苏
清理气道:医生会迅速检查患者口鼻是否有泥沙、水草、呕吐物等异物,必要时使用吸痰管或用手清除,确保气道畅通。如果舌根后坠造成阻塞,会立即进行气道开放操作。
恢复呼吸:对于无自主呼吸者,医生会立刻进行人工呼吸,结合气囊面罩通气,若呼吸功能极度受损,则迅速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保障循环:心跳骤停的患者将立即接受胸外按压,并视情况给予电击除颤。医护团队会在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注射药物,支持心脏功能,同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启动高级生命支持:不仅是“救活”
初步复苏成功后,并不意味着抢救结束。很多溺水患者在恢复呼吸心跳后,仍存在肺部损伤、脑水肿、酸中毒等隐患。此时,急诊医生会迅速展开高级生命支持,确保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肺部管理:溺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炎和肺水肿。医生会根据肺部影像与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排查是否有继发性呼吸衰竭。
脑保护策略:对经历过较长缺氧时间的患者,急诊医生会启动脑保护措施,比如维持适当低温、调整血压、优化脑灌注,降低脑水肿风险。部分医院具备目标温控系统,可通过控温设备精确管理体温,减少神经损伤。
纠正代谢紊乱:严重溺水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失衡、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急诊科会实时监测电解质、乳酸、血糖等指标,及时纠正,防止进一步恶化。
急诊科医生的协作机制:精准、高效、有序
急诊抢救的成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的团队合作结果。溺水急救通常由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急诊技师共同完成。每个人分工明确,甚至在患者进入医院前,院内就已通过预警系统做好准备。同时,急诊科常与ICU、神经科、儿科等学科无缝对接,必要时会在第一时间完成会诊,为特殊病例制定个体化抢救与观察方案。
儿童溺水:更应高度警惕
儿童是溺水高发人群,尤其是3到6岁的幼儿,在家中水桶、浴缸、鱼池中都可能发生意外。儿童溺水后,身体耐受缺氧能力相对较弱,抢救窗口更窄。急诊医生在处理儿童溺水时,会采用更精细化的手段,呼吸机调节更精准,药物剂量更慎重。同时,更重视神经系统保护与康复预判,必要时转入儿科ICU进行长期管理。
溺水不是注定无法挽回的悲剧,只要在黄金时间内采取科学、高效的急救措施,许多生命是可以被抢回来的。急诊科医生就是那一群与死神赛跑的人,他们用训练有素的反应、精准的操作与团队协作,为溺水患者打开重生的大门。而你我,也可以是这场生命接力中的一员。了解、学习、行动,是对每一个可能溺水者最好的守护。生命面前,最怕的不是惊慌,而是无知和等待。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