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南
2025-04-1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8630

撰文/刘琴

在慢性疾病管理领域,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饮食护理如同精密的“营养处方”,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这类患者既要应对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又要平衡肾功能衰竭带来的代谢废物排泄障碍,饮食管理需兼顾多重目标:控制血糖波动、维持营养平衡、减轻肾脏负担、预防透析相关并发症。

蛋白质摄入是饮食管理的核心环节。透析过程中,患者会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若摄入不足,易引发营养不良、肌肉萎缩,降低机体免疫力;但过量摄入又会导致尿素氮等代谢废物蓄积,加重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1.2克/公斤体重,且优质蛋白应占60%以上。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牛奶、瘦肉、鱼类等,这些食物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丰富,生物利用率高,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减少代谢废物生成。例如,一位60公斤的患者,每日可摄入60~72克蛋白质,相当于1个鸡蛋+250毫升牛奶+100 克瘦肉+50克鱼类的组合。

热量供给需满足机体基础代谢与透析消耗,避免蛋白质被当作“能量燃料”分解。每日总热量应达到30~35千卡/公斤体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5%~30%。在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上,需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玉米等粗粮,以及苹果、梨等低糖水果,避免白米饭、白面包等精制碳水引发血糖骤升。脂肪摄入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深海鱼油,减少动物油脂和反式脂肪酸,预防高血脂与动脉硬化。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合并肥胖或心血管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热量比例。

水分与电解质平衡是预防透析并发症的关键。透析患者肾脏排水功能显著下降,过量饮水会导致水肿、高血压,甚至引发心力衰竭;而水分摄入不足则可能造成血液浓缩,增加血栓风险。每日液体摄入量=前一天尿量+500毫升,夏季或运动后可适当增加,但需监测体重变化,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宜超过干体重的3%~5%。电解质方面,高钾血症是常见风险,应避免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高钾食物,可通过焯水减少蔬菜中的钾含量;钠摄入每日控制在3~5克,避免咸菜、酱类等高钠食品,以防加重水肿和高血压;磷的摄入也需限制,动物内脏、坚果、碳酸饮料等含磷较高,必要时需配合磷结合剂使用。

特殊营养素的补充与控制同样不容忽视。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存在钙磷代谢紊乱,易引发骨质疏松,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毫克,可选择高钙低磷的牛奶,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因乳糖不耐受需改用舒化奶或酸奶。维生素方面,透析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丢失,可适当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但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100毫克,以免增加草酸钙结石风险。此外,锌、铁等微量元素缺乏时,可通过瘦肉、动物血等食物补充,改善贫血与免疫力低下问题。

饮食护理的实施需要个性化与动态调整,核心是围绕“控糖、护肾、保营养”三大目标。患者应每月定期监测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肝肾功能及血钾、血磷等电解质指标,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为主)的摄入量。

同时,家属的配合至关重要,可通过共同学习糖尿病肾病营养知识、制定家庭统一食谱(如每日盐摄入≤5g),帮助患者避免偷吃高糖高盐零食,坚持饮食计划。烹饪方式上,多采用蒸、煮、炖,少用油炸、红烧,减少油脂与盐的摄入;调味时用葱、姜、蒜替代部分盐,兼顾口感与健康。

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用“3 顿正餐+2~3次加餐”的少量多餐方式,加餐选择苹果、酸奶等低升糖食物,保证每日热量与营养摄入充足。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弱,可将肉类、蔬菜切碎煮软(如做成蔬菜泥、肉末粥);合并痛风者还需额外限制嘌呤摄入,如避免浓肉汤、动物内脏、海鲜等,防止诱发痛风发作。

总之,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的饮食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控制血糖、保护肾功能、维持营养之间找到精准平衡。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不仅能减少高钾血症、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的体力与免疫力,为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单位:仪陇县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南充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