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牛艳芬
鼠疫作为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特点,而自然疫源地野外作业人员因长期暴露在鼠类活跃的自然环境中,成为鼠疫感染的高危人群。了解鼠疫传播规律、掌握科学预防方法,是野外作业人员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一、认清鼠疫传播路径,明确防护重点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首先是跳蚤叮咬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寄生在鼠类身上的跳蚤吸食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能导致感染,尤其在鼠类密度高的草原、森林、荒漠等野外区域,跳蚤活跃度极高。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作业中若不慎接触到病死鼠、旱獭等啮齿动物的尸体或体液,病菌会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最后是飞沫传播,当出现肺鼠疫患者时,其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携带病菌,可能造成人际传播,但这种情况在野外作业场景中相对少见,重点仍需放在前两种传播途径的预防上。
二、做好环境防护,减少病菌滋生土壤
野外作业营地和作业区域的环境管理,是预防鼠疫的第一道防线。在营地选址时,应避开鼠类频繁活动的区域,如杂草丛生的低洼地、鼠洞密集的土坡,优先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开阔、便于清理的场地。营地搭建后,需定期开展环境消杀,每天清理生活垃圾和食物残渣,将垃圾密封后运至远离营地的指定地点深埋或焚烧,避免食物残渣吸引鼠类聚集;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营地周边灭鼠工作,可使用高效低毒的灭鼠药剂,投放时需做好警示标识,防止误触;同时对营地内外的墙角、草丛等跳蚤易滋生区域,喷洒含氯菊酯等成分的杀虫剂,降低跳蚤密度。作业过程中,若发现病死的啮齿动物,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远离该区域,并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由专业人员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因接触病死动物引发感染。
三、强化个人防护,构筑安全屏障
野外作业期间,个人防护措施必须落实到位。穿着方面,应选择长袖工作服、长裤和高帮劳保鞋,衣物尽量选择浅色,便于及时发现跳蚤等寄生虫;作业前可在衣物袖口、裤脚处喷洒驱避剂,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能有效减少跳蚤叮咬。
作业过程中,避免徒手接触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如需处理相关动物或其排泄物,必须佩戴加厚橡胶手套,作业结束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手部,并用75%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若作业时不慎被跳蚤叮咬,应立即用碘伏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避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若叮咬部位出现红肿、瘙痒加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此外,野外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鼠疫防护包,包内可放置碘伏、酒精、创可贴、驱避剂等物品,同时牢记当地疾控部门的应急联系电话,一旦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疑似鼠疫的症状,需立即停止作业,远离其他人员,并第一时间拨打应急电话求助,避免病情延误和病菌传播。
四、注重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处置
野外作业团队应建立每日健康监测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健康状况询问,详细记录成员的体温数据、有无不适症状及接触史等信息,形成完整监测台账,便于追溯排查。若发现团队成员出现体温超过38℃、伴有淋巴结疼痛(尤其是腹股沟、腋下等部位肿大压痛)、咳嗽、咯血等疑似症状,需立即启动应急流程,将其转移至通风良好、远离集体生活区的单独房间隔离,为隔离者配备专用口罩、餐具及消毒用品,严禁他人接触其分泌物和生活垃圾。同时安排专人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及医疗机构,说明作业地点、疑似症状、接触环境等关键信息,严格遵医嘱做好转运前准备,避免自行处置延误病情。
作业结束返回后,建议全体成员进行为期9天的健康观察,期间减少外出聚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上述疑似症状,需立即佩戴N95口罩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野外作业的具体区域、停留时间、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或鼠类排泄物等细节,协助医生快速精准判断,为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降低传播风险争取时间。
鼠疫虽凶险,但只要野外作业人员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严格落实环境防护、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从容应对野外作业中的健康挑战。
(单位:河北省鼠疫防治所,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