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普
高血压作为“无声的杀手”,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突破3.5亿,其中知晓率不足50%,控制率仅16.8%。这种隐蔽性正是其危险所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未控制会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后果。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明显,30~40岁人群发病率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
关于高血压的认知误区普遍存在,这些错误观念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加重病情。
1.无症状即无病:约30%的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血管损伤仍在持续。美国心脏协会指出,头痛、眩晕等症状往往出现在血压极高时,此时器官可能已受损。
2.年轻不会患病:2024年《柳叶刀》研究显示,18~3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15.2%。熬夜、高盐外卖等现代生活方式正在降低发病年龄。
3.降压药会成瘾:降压药通过调节生理机制控制血压,不同于阿片类成瘾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但这是生理现象而非依赖。
4.血压正常就停药:高血压需终身管理。日本一项10年随访发现,擅自停药者中风风险增加2.3倍。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调整。
5.保健品可替代药物:某些宣称降压的保健品可能违规添加西药成分。国家药监局2023年通报的降压神茶中检出硝苯地平,过量服用可致低血压休克。
这些误区常源于对疾病机制的理解偏差。例如,将血压暂时稳定误解为治愈,或混淆药物副作用与成瘾性。纠正这些认知需要权威科普,避免患者因错误判断延误治疗。
202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发布恰逢其时,不仅更新了诊断标准,更创新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防控”理念,特别强调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预防。指南中“黄金法则”的提炼,正是基于我国高血压防治三大痛点:一是早期识别困难,二是患者依从性差,三是基层诊疗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科学指导如同为全民健康装上“导航系统”,让防控工作更精准、更有效。
新指南对血压分类进行了革命性调整,采用更精细的分层标准。正常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而正常高值范围收窄为收缩压120~129mmHg和/或舒张压80~84mmHg。这种调整如同设置更早的“警戒线”,能更敏锐地发现血压异常趋势。高血压分级也更为科学:1级(130~139/85~89mmHg)、2级(140~159/90~99mmHg)、3级(≥160/100mmHg)。
诊断标准上,新指南建立“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动态血压监测成为首选,通过24小时连续记录,能捕捉夜间高血压、晨峰现象等危险信号。家庭自测血压则要求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持续≥135/85mmHg即可诊断。当不同测量结果矛盾时,指南特别强调以动态血压为“金标准”,这种创新如同为高血压诊断装上“多角度摄像头”,大幅减少漏诊误诊。
新指南提出的降压黄金法则由三个相互支撑的支柱构成,形成稳固的防控体系。首要支柱是精准测量,其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监测习惯。建议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2~3次(晨起服药前和睡前),取7天平均值作为评估依据。测量时需保持坐姿端正,袖带与心脏同高,避免憋尿、喝咖啡等干扰因素。这种标准化操作如同为血压监测设置“实验室级”规范,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有效控制作为第二支柱,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管理的协同。新指南推荐DASH饮食模式,每日钠盐摄入严格控制在5克以内,同时增加钾、钙、镁的摄入。运动方面提出“150分钟/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标准,如快走、游泳等,运动时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对于药物治疗,指南创新性地引入“个体化阶梯方案”,根据患者血压分级和合并症,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并强调“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
第三支柱健康长寿聚焦长期管理,特别提出“三定”原则:定时复诊、定量记录、定期筛查。指南还针对老年患者给出特殊建议:收缩压目标值可放宽至<150mmHg,但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这种分层管理策略如同为不同患者配备了专属健康管家,使防控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单位: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卫生院,省市:四川省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