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韦玲玲
不少人发现,自己或孩子喝完牛奶后出现拉肚子、肚子胀,甚至皮疹、咳嗽等症状,常误以为是“乳糖过敏”,于是彻底避开所有奶制品。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对症错因”。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听起来相似,症状也有部分重叠,但二者本质完全不同——其发生机制、处理方式均有显著差异。准确辨别这两种情况,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还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摄入营养。
乳糖不耐受:并非真正的“过敏”
乳糖是牛奶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属于双糖,需经小肠黏膜分泌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未被分解的乳糖会进入大肠,经肠道菌群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和短链脂肪酸,引起肠腔渗透压升高,引发腹胀、肠鸣、排气增多、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种现象在亚洲人群中尤为常见。超过90%的亚洲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其发生频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绝大多数婴儿出生时乳糖酶活性充足,因此纯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很多人是在断奶后或进入成年期才逐渐出现症状。关键在于,乳糖不耐受并不属于免疫反应,不涉及免疫系统的激活,因此不会引发如皮疹、荨麻疹、喘息或过敏性鼻炎等免疫相关症状。它实质上是一种消化吸收障碍,可理解为“酶不够用”导致的功能性问题。
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错误攻击”
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由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人体的免疫系统将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如酪蛋白、β-乳球蛋白)误判为“有害物质”,并发动攻击,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多种过敏症状。这类过敏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他们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分子的牛奶蛋白更易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导致致敏。其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包括反复呕吐、腹泻、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皮肤上出现急性荨麻疹、湿疹加重、血管性水肿;流涕、咳嗽、喘息等呼吸道反应;严重时甚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如何科学区分?切忌自行诊断
发病年龄:牛奶蛋白过敏大多在婴儿期首次出现;乳糖不耐受则在年龄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更常见。
症状特点:乳糖不耐受以消化道症状为主,通常在摄入乳制品后半小时到数小时内发生,且与摄入量相关;牛奶蛋白过敏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随皮肤或呼吸道症状,部分迟发性反应症状可能出现较晚。
家族史:牛奶蛋白过敏常有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家族史,而乳糖不耐受则与遗传背景和饮食习惯相关。
最终诊断需依靠医学评估:乳糖不耐受常用乳糖氢气呼气试验作为诊断依据,或无乳糖饮食试验辅助判断;牛奶蛋白过敏需进行“食物回避-口服激发试验”,这是诊断的金标准;过敏原检测有助于判断IgE介导的过敏类型。
饮食管理:策略完全不同
乳糖不耐受:合理调整,控制摄入量与方式,避免空腹饮奶,分次少量,并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选择低乳糖产品,如酸奶、硬质奶酪(如切达、帕玛森)、无乳糖牛奶;也可以在摄入乳制品前口服乳糖酶补充剂,辅助消化;还要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增加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等摄入,必要时补充钙剂。
牛奶蛋白过敏:必须严格回避所有含牛奶蛋白的食物,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开牛奶、奶粉、奶酪、黄油及含“乳清蛋白”“酪蛋白”等成分的食品,避免共用餐具、容器导致交叉污染。若为母乳喂养,母亲也需完全戒奶制品;配方奶喂养儿应在医生指导下改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不可自行选择羊奶或豆奶,以免交叉过敏。约50%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1岁时可产生耐受,3岁约达75%,6岁时约90%。能否重新尝试奶制品,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评估。
很多人一出现饮奶后不适就归为“过敏”,盲目回避所有乳制品。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容易导致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不足。请牢记核心区别:乳糖不耐受是消化问题,策略是控制摄入、选择替代;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问题,必须严格回避、医疗干预。如有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制定科学、安全、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才能在避免不适的同时,保障全面均衡的营养。
(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