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中国航天多个“第一”,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
科学印记 | 科研当如计算尺:一丝不苟,毫厘不差
张焕乔从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中子谱仪开始,到突破核武器关键数据测量技术,再到开创重离子物理研究新领域,他始终站在科研最前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25-10-17 北京科技报
科学印记丨一张报纸背后的变革:从“铅与火”到“光与电”
汉字印刷曾受“铅与火”羁绊,信息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成难题。1974年“七四八工程”启动,王选团队承担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面对汉字存储难题,他发明“轮廓加参数”压缩技术,将海量汉字信息压缩至几兆存入计算机。1987年首张激光照排问世,后经多代产品迭代推广,推动中国印刷“告别铅与火”,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2025-09-19 北京科技报
南仁东入选语文教材,一起看课本里的科学家故事
今年秋季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一篇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起热议。南仁东的一生“追星”、袁隆平的稻田逐梦、邓稼先的戈壁坚守……课本里的科学家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科学家的故事走进课本,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除了读课文,师生还开展了哪些活动?我们来看几所学校的生动实践。
2025-09-17 人民日报
以身为盾,他们想方设法护住科学“家底”
战争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科研材料与实验仪器。他们深知,这些科学“家底”是发展科学力量的根基,烽火中护住的每一瓶试剂、每一个标本,都是为民族未来积蓄科学力量的火种。
2025-08-30 科普时报
课本里的科学家|南仁东:用一生打开中国的“观天巨眼”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他的名字从此镌刻在浩瀚宇宙中。如今,他的故事走进了千万中学生的课本。
2025-08-27 北京科技报
钟南山: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大家谈人生)
“人的一生,总要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只要留下点什么,你就是没白活。”“我面对的是生命,是生和死的问题,这一点儿都不能含糊。”8月20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人民日报撰文,深情回望自己的医学之路,分享人生感悟。
2025-08-21 人民日报
课本里的科学家|徐星:“恐龙猎人”与“科普达人”
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
2025-06-24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课本里的科学家 | 钱三强:甘做“卵石”和“沙粒”
他引领中国走进原子能时代,在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5人由他动员回国。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2025-06-18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课本里的科学家 | 于敏:丹心铸核盾,隐姓卫家国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为我国氢弹突破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于敏。
2025-06-11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课本里的科学家|邓稼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理论研究设计的总负责人、“两弹一星”元勋,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是中国最高机密不为人知。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绝大多数人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邓稼先。
2025-06-04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Index/dataList?style=1&cate_id=664742289528975360&type=news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