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垃圾分类处理应立法先行
2014-06-29 来源: 阅读量:1.4万
  近日,杭州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来只是一个环保项目,随后却变成了不法分子打砸的发泄点,也折射出环境问题是多么紧迫。在该起事件中,众多业内又一次将目前投向了垃圾分类这一难道。毫无疑问,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解决各大城市“垃圾围城”的重要方式,也被其它发达国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实际上,中国尝试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很多年,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公布的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只不过10年过去,各城市的垃圾数量都在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垃圾分类工作却进展缓慢,大部分地方的垃圾分类桶都成了摆设。
  
  从职能部门的说法以及媒体报道来说,不同城市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产业不完善。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源头分类、前段分拣和后端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的能力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无效。由于后端处理设施没有建立,经常出现小区居民在前端仔细做好垃圾分类,结果一转眼就被胡乱堆在一辆车上拉走了,长此以往,少数有热情的居民也懒得分类了。
  
  其次是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不足,意识缺乏。曾有环保组织对深圳南山区的4个大型社区做过调查,近三成居民从未接触过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仅一成居民了解具体的垃圾分类方法;多数人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不知道如何分类。一线城市居民的分类意识尚且如此单薄,垃圾减量工作的实际成效可见一斑。
  
  事实上,试点情况不乐观,说明我们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路径很可能一开始就不对,至少是事倍功半。垃圾分类设施、处理设备不足,缘于各城市的分类项目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但为何一边“压力山大”,一边财政又“抠门”?垃圾处理产业为何培育不起来?政府究竟做了什么?
  
  仔细分析垃圾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它涉及的政府部门多达十多个,比如环保宣传由宣传部管,废品回收由商务局管,垃圾由市政部门管,后续的加工利用和循环经济涉及发改委和工信部管。如果这些部门不同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垃圾处理的链条就会“卡”在某个地方。
  
  而目前,各部门工作更多靠的是文件,并没有建立在制度约束上,也未形成协同的机制;同样,前端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诚然,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宣教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垃圾分类费时费力,完全靠自觉自愿并不现实,而发达国家的居民能够养成分类习惯,实际上都离不开严格的惩罚机制。在加拿大,如果居民未按有关规定处理垃圾,将被处以约合90美元的罚款;而在中国,以昆明为例,据媒体报道,从2005年起,虽然也有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罚款规定,但8年来居然没开出一张罚单。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将无法对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准确定位,也不能对渎职或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垃圾处理产业链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协调的过程,政府并非要大包大干,而是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平衡各方的利益,让企业有利可图,让居民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也愿意为少缴费而支持垃圾分类处理。
  
  从上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与垃圾分类回收有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但是这些立法均过于粗线线,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目前亟需修订和完善。推进垃圾分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许要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环保教育、调整管理体制,但要从立法开始。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科学”流言榜:即使过敏也不要用激素药物?羽绒服干洗更好?
2025-03-31 北京科技报
中国航天多个“第一”,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
2025-03-17 人民日报
北京中小学将开设AI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方案出炉→
2025-03-10 北京日报
北京中小学科学教育20条来了!划重点——
2025-01-04 北京日报客户端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