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茅以升:架起通向科学的桥梁
2018-09-13 来源: 阅读量:1.7万

U1235P2DT20080424171324-茅以升-来自网页“新浪网-中国科技馆20周年专题”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与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画意诗情。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出自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位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以他的奉献与奋斗,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桥梁人生。

一代桥梁大师设计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茅以升00001

茅以升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

1934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在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棗钱塘江大桥。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1937年8 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3个月后,上海陷落,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炸桥命令。茅以升把大桥的结构关键点一一标出,并亲自看着100多根引线被接好。11月17 日公路桥开通,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了炸桥的命令,当晚,他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钱塘江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1948年,茅以升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2年,茅以升任由母校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组建的中国交通大学校长。

1955年,茅以升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77年,茅以升主持设计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4年,茅以升被推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茅以升既是杰出的土木工程专家、桥梁专家,也是杰出的工程教育家,他一生先后担任了五所大学的校长、院长、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土木技术的心火相传、接续创新积淀了丰厚的人才。茅以升的工程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工程教育之研究》。1962年他将自己教育思想系统整理成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他对于实践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专才和通才的辩证关系和团队协作,甚至于工程建设的决定性意义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启迪意义。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但是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用科普架起通向科学的桥梁

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中国科学普及事业如科技馆、科技报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

茅以升常说,科学属于人民,科研和科普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早在美国求学时代,茅以升心里就埋下了科普的种子。1920年代,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些科普书籍。有一种图书叫作《科学的故事》,其中很多知识都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是他看完以后,觉得自己也能感兴趣可以读懂,他觉得特别好,就把这本书买回来。后来,茅以升就拿出《科学的故事》让其子翻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科学道理给说出来,让那些外行的人也能看懂。《科学的故事》后来陆续发表在上海《科学画报》上。

1937年,建钱塘江大桥的时候,茅以升在《工程》杂志上一期一期地连续刊登建桥过程,也是科普性质的,钱塘江大桥的工程理论都变成了科普语言发表出来。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不遗余力地开展科普工作,编撰了由古代桥梁之事典故、史料、诗词于一体的《桥话:中国石拱桥》,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科普名片。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他倡导并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普展馆——中国科技馆。

茅以升还说,科普是通往科学的桥梁,应该让孩子们先通过。为此他长期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从小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在82岁到85岁的几年间,他先后为孩子们做了30多场报告,听众6万多人;在各个报刊为青少年写了200多篇科普文章。他的客厅里总是能见到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队员,他的书房里总能见到他给全国各地青少年回信的身影。科学为了人民,科学造福人民,茅以升就是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民科学家。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回眸丨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幸赖桥梁以渡
2025-01-09 北京科协
难忘他!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2024-11-13 北京科协
科学巨匠后人访谈|我的父亲茅以升:点亮科技之光,架设科普之桥
2024-01-03
老科学家演讲团:为公众揭开科学的“苹果皮”
2018-09-13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