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回眸 正文
回眸 | 中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非凡旅程
2025-02-14 来源:北京科协 阅读量:6.2万

1946年的今天(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从零开始,自力更生。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中国计算机事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壮大。

奠基与梦想起航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计算机学科还是一片“荒地”。

194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美国访学期间得知,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告问世。

当时,华罗庚心中就埋下了一个梦想:中国绝不能失去研究计算机的大好机会,要在中国研制出计算机,实现国家的“计算自由”。

1950年,华罗庚回到中国,并于195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所长。而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事。

为此,1952年,华罗庚从清华大学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3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开垦队”,开启了艰苦的计算机研究之旅。

就这样,科学巨匠的真知灼见,让中国人的计算机之梦开始生根、发芽。

从无到有的发展旅程

1958年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间机房里,我国研制的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以每秒30次的运算速度,成功完成了一小段程序的运行。

科研人员对每个部件进行详细检查后,确认这台机器“活”了。

“有了!”在现场观看的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风趣地给“103机”取了“有了”这个小名。

“103机”调试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中国从此“有了”计算机。

1964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其平均浮点运算速度达每秒5万次。

由于国外的封锁政策,119机的研制"全部采用国产器材,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约250名科研人员参与,十几个单位共同协作,历经五年艰辛,终于成功研制出119机。

同时,科研人员还自主研发了我国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BCY,该语言在当时具有国际水平,并且他们在119机上实现了其编译系统。

利用BCY语言及其编译系统,科研人员在119机上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模拟计算。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也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196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推出了改进型109丙机。

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也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晶体管计算机,并在多家工厂生产。

此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前身)在1964年末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I。

随着441B/II型机和441B/III型机的相继问世,441B系列机成为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机型之一。

而通过自主研发,中国计算机工业成功实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向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过渡。

1973年8月,我国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诞生。1976年11月,每秒运算速度达1000万次的大型通用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013机研制成功。

自此之后,中国的大型计算机逐渐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在中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科学计算等领域肩负起新的使命。

从荒芜到比肩国际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开启了自研超级计算机的历史进程。

在随后的40年间,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银河”系列、“天河”系列、“神威”系列等超级计算机相继问世,让中国超级计算机事业从一片荒芜走向与国际比肩。

银河

1983年12月26日,“银河-1”亿次巨型计算机诞生,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天河

2010年11月,“天河一号”摘下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的桂冠,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获得这项桂冠的国家。2013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登顶TOP500排行榜,并实现TOP500历史上最长的六连冠,至今无人打破。

神威

2016年6月,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3倍的运算速度位列TOP500排行榜第一。“神威·太湖之光”也是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性能超过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曾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如今,超级计算机面临新挑战,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超算需要思考如何与智算融合,量子计算兴起,预示未来超算需与其协同发展。当下,我们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并正朝着设计出更加先进、高效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目标迈进。

来源:北京科协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35部图书获资金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25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名单
机器人“顶流”组团亮相科博会,它们除了跑马还有哪些本领?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推荐阅读
课本里的科学家|王选:让汉字走进计算机的“当代毕昇”
2025-05-14 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
临床医学爆火首超计算机,但报这些专业当不了医生!报志愿千万别被名字误导
2023-06-26
第四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在厦门召开
2023-04-23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21-03-14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