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付洁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然而,长期服用降压药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副作用,患者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常见副作用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了解常见降压药及其副作用
1. 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
常见药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副作用:颜面潮红、头痛、心跳加快、下肢浮肿、牙龈增生等。
应对措施:如果出现水肿,可抬高足部或联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以减轻症状;保持口腔卫生可减少牙龈增生的发生率。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
常见药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
副作用:干咳、血管性水肿、高钾血症、肾功能损害等。
应对措施:干咳较严重的患者可更换为沙坦类降压药;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患者。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沙坦类)
常见药物: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
副作用:血钾升高、血肌酐升高等。
应对措施: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避免与保钾利尿剂或补钾制剂同时使用。
4. 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
常见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副作用:心率减慢、加重支气管哮喘、加重心衰等。
应对措施: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若出现心动过缓,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5. 利尿剂
常见药物: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副作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等。
应对措施: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特别是进食较少的老年人;小剂量使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避免副作用的策略
1. 合理选择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血压水平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对于有特定合并症的患者(如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等),优先选择对合并症有益的降压药。
2. 小剂量联合用药
不建议将一种药物的剂量过大,而是采用两种或三种药物小剂量联合使用,这样可以提高降压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
3.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根据所用药物的类型,定期监测血钾、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
4.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血压控制至关重要。减少盐的摄入是高血压患者饮食管理的核心,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过量摄入钠盐会导致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因此,患者应尽量减少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的摄入,烹饪时可使用天然香料(如柠檬、蒜、洋葱)来调味,同时增加富含钾、镁、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燕麦等,以平衡体内电解质水平,帮助稳定血压。
规律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同样重要。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然而,避免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或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以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此外,戒烟限酒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增加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而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并可能引发血压升高。
5. 及时与医生沟通
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诊,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三、总结
长期服用降压药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虽然降压药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定期监测以及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确保血压长期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作者单位:临西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