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凤霞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而言,它是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工作的细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以下是从穿刺到回血的血液透析护理全程细节解析。
一、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1. 环境准备:确保透析室环境安静、整洁,温度和湿度适宜。透析机及管路需预冲完毕,无渗漏,以降低感染风险。
2. 患者评估:包括体重、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了解患者的饮食、用药情况,为透析治疗做好准备。
3. 血管通路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或深静脉导管。对于动静脉内瘘,需确保内瘘通畅,无压迫、扭曲或堵塞;对于深静脉导管,需注意导管的固定与消毒。
4. 穿刺部位消毒: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并严格消毒穿刺部位,以降低感染风险。
二、穿刺过程中的护理
1. 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穿刺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戴手套、消毒穿刺部位等,以确保穿刺过程的无菌性。
2. 患者安抚:穿刺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紧张或疼痛,医护人员需态度和蔼,关心体谅病人,解答问题,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3. 密切观察:在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
三、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神志、面色等。如发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需及时调整透析参数或采取相应措施。
2. 血管通路护理:确保血管通路通畅,无出血、渗血等情况。对于动静脉内瘘,需避免压迫、扭曲或堵塞;对于深静脉导管,需注意导管的固定与消毒,防止感染。
3. 饮食护理: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饥饿或口渴,但需注意控制液体和食物的摄入量。如限制钾、磷的摄入,保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等。
4. 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治疗往往伴随着长期的心理压力,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四、回血过程中的护理
1. 回血方法选择:回血是血液透析治疗结束后的重要步骤,需选择合适的回血方法。目前常用的回血方法包括密闭式双向回血法、改良密闭式双向回血法等。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透析室的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回血方法。
2. 操作规范:在回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如停泵、夹闭管路、转动血泵等步骤需按顺序进行,以确保回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3. 残留血量处理:为了减少患者血液损失量,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尽量把体外循环的血液还输人体内。医护人员需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透析器中残留血量。
4. 穿刺部位处理:回血结束后,需及时拔除穿刺针或导管,并压迫止血5~10分钟。压迫部位应在距穿刺针尖方向0.5~1.0cm处,此处正是血管穿刺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止血。
五、透析后的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透析结束后,医护人员需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2. 饮食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透析后的饮食注意事项,如控制液体摄入量、保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等。
3. 血管通路维护: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需指导其如何保护内瘘,避免压迫、扭曲或堵塞;对于深静脉导管患者,需指导其如何固定和消毒导管,防止感染。
4.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增强其治疗信心。
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1. 体重监测:透析间期体重的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
2. 血压监测:患者需每天测量四次血压,并按时有规律的服药。如血压出现异常波动,需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3. 饮食记录:记录每日的食物摄入量,特别是蛋白质、钾、磷等营养成分的摄入量。
4. 血管通路记录: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需每天定时监测内瘘杂音、通畅程度等;对于深静脉导管患者,需注意观察导管有无渗血、感染等情况。
七、总结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护理全程细节繁多且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透析期间的注意事项和自我管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保定市阜平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