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创关注 正文
注射一针药物就有机会复明?基因新药开启盲人新“视界”
2025-03-27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阅读量:1.5万

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入选。预计今年,这款能开启盲人新“视界”的新药就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向造福广大患者的目标再进一步。

只需向眼部玻璃体腔内打一针,手术全程不过半小时,部分视觉障碍患者就有机会重见光明。实现这场“魔术”的关键,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找到的一种最新光遗传学工具。

在人类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是接收光信号的第一道关卡,神经节细胞则是“翻译官”,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传到大脑。一些患者由于感光细胞“罢工”而失明,例如一种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罕见病患者,他们的视网膜发生病变,但后续的神经通路依然完好,这就给了科研人员“扭转乾坤”的机会。

“身材”仅有二三十纳米的基因载体,带着特定的编码基因穿越眼球,直抵视网膜后方的神经节细胞。在这里,基因可以持续不断地表达为新型光敏蛋白,代替受损的感光细胞,而让神经节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对光产生反应——患者就能重见光明。

为了推动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药物转化,北京脑所成立了健达九州公司。“我们招募了9位视觉障碍患者,他们都已经失明数年甚至更久,有这样的机会,他们愿意一试。”健达九州公司副总经理于涛说,去年,这款新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9位受试者接受眼部药物注射,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感光能力。

其中,一位50余岁的女性患者恢复效果最为显著。“接受治疗后,她又一次在阳光下看到了女儿眨动的眼睛。她的孙子已经14岁,去年,她也第一次模模糊糊看到了孙子的脸。”讲述着与患者交流的细节,于涛满心感慨。而这些成果仅仅是开始,随着光敏蛋白在体内持续表达,患者的感光能力会持续改善,“感光能力的出现只是‘从0到1’,我们更希望看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因此提升,也就是实现‘从1到10’的过程。”

预计2025年内,这款药物将正式走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仅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就有四五十万人,老年干性黄斑变性的患者则有百余万人,哪怕他们仅能用药恢复模糊的视觉,生活状态都能实现一个飞跃。”于涛期待,药物上市的进程能快些,再快些,让更多视觉障碍患者能重见光明。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推荐阅读
全国7位盲人考生参加高考盲文试卷长什么样?
2017-07-12
盲人朋友如何“触摸自然”?
2014-11-14
新款盲人手表
2014-08-08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