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备战亦庄半马太卷了
原本打算4月13日亦庄见的机器人们
因赛事调整
终于能在本周六(19日)和大家见面啦!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有哪些亮点?
参赛队伍准备得怎么样?
一起来看——
爬坡过坎拐14个弯
据悉,此次赛道就设置在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上,机器人与人类跑手一样,一路上要爬坡、跨越轨道、拐14个弯。对机器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
这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长度与人类参赛的半马一样,都是21.0975公里,起点是南海子公园、终点是通明湖畔的国家信创园。
“这次马拉松没有为人形机器人专门铺路、修路。”赛事主办方之一的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从路线上看,赛道就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上,道路上既会有不同的坡度,还会越过轨道,同时有6个左转弯、8个右转弯。无论是爬坡、下坡,还是跨越障碍、拐弯,都是对机器人奔跑过程的一次挑战。
道路保障花费了不少心思。北京经开区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所在地,率先实现了5G和超高速双智专网的覆盖,因此沿途道路有条件给予各赛队更强的通信保障。同时组委会也根据路面情况提前做了数字信息提供给各赛队。
近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将展开硬核对决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近20支参赛队伍正陆续来到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在这里进行开赛前的调试工作。这些赛队既有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也有来自企业甚至“发烧友”的。
据悉,一个人形机器人和三个人类运动员共同组成一个赛队,而这三个人类运动员可能是工程师、操控员、领跑员。因此,人形机器人的赛程赛制并不像人类跑马拉松一样,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更是一个团队的比赛。
梁靓说,机器人的比赛更像一场赛车的比赛,它是一个团队的比赛,会看到不同型号、不同赛队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它的领队、操作手、工程师一同进行奔跑,对各个赛队来说也是一次极限挑战,是机器人技术、综合的交叉技术融合集成的一次比拼,比如说动力电池关节的耐热性、通信的保障、材料等相关的挑战。
在整个奔跑过程中,机器人本体需要能持续、稳定地完成动作,有比较大的损耗,也更考验机器人上下肢的协调能力、步态规划的能力。
峰值时速12公里
人形机器人选手到底能跑多快?“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说:“目前,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峰值速度达到每小时12千米,平均速度在每小时10千米。”
除了在技术上,不少赛队从外部发力,为人形机器人穿上了“鞋”,以减小其在奔跑过程中对关节的磨损。
“旋风小子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人形机器人自身脚垫比较硬,不太适合长距离奔跑,对机器关节磨损比较大,所以我们采取了穿鞋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关节的磨损,还增加了摩擦力。”
另外,机械结构在奔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螺丝松动掉落的问题,因此,有赛队为人形机器人加了类似于铜套的小物件,有的赛队选择在补给点为其拧紧螺丝,保证其稳定性。
人形机器人半马规则解读
梁靓就人形机器人半马的赛程赛制细节进行解答。
中途能换电池或者换机器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马拉松比作赛车,那么动力电池更换就像是换轮胎。大赛鼓励一台机器人不换电池跑完全程。但为了完成比赛,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功率来提高速度,这就会出现换电池的需求。同样,大赛也鼓励赛队使用一台机器人来跑完全程,但是如果遇到大风等情况或路上遇到干扰,也会允许更换备选机器人。
沿途会为机器人设置补给站吗?
与人类选手跑马拉松时会有补给站一样,此次大赛也为机器人设置了一些补给站,提供备用电池和其他工具。赛程中也会提供保障车,机器人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临时更换部件或机器人。
奖项或名次如何设置?
除根据跑步时长设置冠、亚、季军,大赛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等,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投票,选出最美机器人、最具人气机器人、步态最好的机器人等。
能在哪里看到机器人马拉松?
本次半马路线上既有人类选手奔跑,又有机器人奔跑,组委会鼓励市民线上观看,比赛将通过多个媒体进行直播。
机器人是自主跑还是遥控跑?
目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自主奔跑。此次半马比赛既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允许跟随奔跑,还允许遥控操作。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商报、北京交通广播、北京亦庄发布